電子報詳情頁

紙本閱讀仍佔主流 AI助學成趨勢

  圖:嘉賓出席香港出版學會舉辦的「香港全民閱讀調查報告2025」發布會。\大公報記者顏琨攝

香港出版學會於昨日舉辦「2025香港全民閱讀調查報告」發布會,會上公布今次調查結果並提出優化建議,並舉辦「AI發展對閱讀的挑戰與機遇」座談會。自2016年起,香港出版學會每年進行「香港全民閱讀調查」,持續追蹤香港市民的閱讀習慣,今年已邁入10年。隨着AI的普及,今年香港出版學會特別關注AI對青少年閱讀和學習的影響,在接受調研的學生群體中,61%的高中生認同AI為未來趨勢,但過半數未曾使用。他們最期待的AI功能包括翻譯、自動生成摘要、互動問答。\大公報記者 顏 琨

新青年論壇理事鄧咏堯公布調查結果時表示,閱讀載體正在轉移,紙本閱讀仍佔主流,閱讀習慣在電子化時代下正在逐步轉型。過去三年,紙本書年均閱讀量中位數從8本銳減至5本,傳統閱讀百分比下跌至61%。與此同時,七成受訪者每日投入電子閱讀時間逾半小時,長者群體更接近八成。年輕族群偏好「碎片化內容」,長者以新聞為主。

推動電子閱讀與AI整合

在閱讀推廣活動方面,市民對全民閱讀日的認可度上升。最受歡迎的活動為專題書展、作家分享會,青少年群體則偏好「跨界元素」的推廣活動。調查中亦發現,公共圖書館電子書使用率偏低,對新型設計需求迫切。

基於此,香港出版學會副會長馮肇熙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建議,如強化紙本閱讀的習慣,採取為學生提供圖書券、為長者出版「大字版」紙本書來培養紙本書閱讀習慣。在圖書館的設計上,增設多功能分區,革新圖書館功能。為了順應AI的發展,建議本地出版社提升電子書格式,增加電子書數量,推動電子閱讀與AI整合,亦會聯合多方舉辦具有「跨界」元素的閱讀嘉年華。

AI或可降低出版成本

在座談會上,得獎圖書館主任李子謙表示,閱讀是一個孤獨的行為,AI的出現有助於閱讀,就像多了一個「小書童」陪伴。隨着科技發展,AI會像「大教授」一樣可以隨時詢問不明白的地方。在香港作家、教育工作者袁兆昌看來,碎片化閱讀並非壞事,碎片化讓接觸面更加廣泛,AI作為助手可以真的幫到忙。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袁兆昌亦鼓勵學生嘗試用AI去做一些有趣的內容。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馮玉麟分享自己的求學經歷,AI的發展讓生活變得好緊張,而讀書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品格、耐心和修養。八達科技科技總監譚永基則表示,AI對出版行業的幫助很大。「做一本書的成本很高,AI或許是一個機遇,可以比較容易用到低成本去做這件事,當然這需要業界進行探討如何降低成本。」

提及如何令全民閱讀深入人心,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表示,講故事離不開書籍和出版行業,亦提及深圳過去10年在全民閱讀中取得的成果。他表示,「深圳在全民閱讀上投入了不少資源,還出台了《深圳經濟特區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無論是全民閱讀,還是在咖啡廳、公共空間的閱讀氛圍,我都覺得做得不錯。」香港出版總會會長李家駒亦表示,從第一屆開始到今天,10年間取得的成果讓大家學會要有信心。我們應該要以樂觀的態度在香港推動全民閱讀,並且要堅持下去。

今次的調研以音頻電話隨機抽查822名受訪者,同時以問卷方式調查592名高中學生。繼而按照初步分析結果,邀請30名不同組別的市民進行聚焦小組訪談,從而深入了解市民閱讀行為的情況及趨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