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全球貿易戰,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疫情之後新一輪衝擊,保護主義令環球貿易帶來巨大的風險。香港作為聯通內地與國際的「超級聯繫人」,在中美貿易摩擦過程中難以獨善其身。不過,專家對香港前景感到樂觀,並相信可發揮自身優勢,在貿易摩擦中找到機遇。\大公報記者 蔣夢宇
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接受《大公報》訪問時指出,香港或有機會憑藉「自由港」的特性,作為中美之間的貿易過渡地帶,可為中國內地進口剛需產品提供路徑。
儘管中國積極加強自主研發,推動國產替代,而美國亦積極吸引製造業回流,但從現階段各產業的發展來看,未見得兩者可以完全脫離彼此的市場與產品。夏樂分析指出,在中美談判未見明顯突破的情況下,香港可持續發揮「自由港」的優勢,或可為內地進口剛需產品提供空間。同時間,科技及科研相關產品難以直接進入內地,但香港有機會承接此類實驗,甚至可配合北都發展計劃內。
進口產品成本具競爭力
夏樂認為,關稅或許能夠彌補原先香港同內地的成本差異,令本港「競爭力更強」。而聯通內地的獨特地理優勢,以及大灣區便利的交通網絡,最終令內地市場整體受益。展望香港的未來,夏樂並不悲觀。他笑指,「大家都在討論當前的形勢所帶來的機遇」,比如重奪購物天堂美譽。記者問及關稅是否會令年初至今的外資回流勢頭停滯,夏樂表示,短期或將受到影響,但如果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持續較長時間,那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價值將愈發凸顯,最終吸引更多外資乃至內資入場。
對於香港貿易方面,夏樂坦言難以獨善其身,尤其是上調小額包裹稅率,將對跨境電商行業,以及香港空運造成衝擊。不過,措施亦同樣對美國自身也會造成不可小覷的影響,造成諸多生意停滯。事實上,中美的相互關稅率已超過100%,再加大數字已經沒有意義,但相信最終雙方仍會進行對話。他估計,關乎民生的跨境電商行業或將作為展開談判後首先受益的行業。對美出口的機械設備類產品,因多屬資本品,與美國居民消費距離較遠,難以獲得減免或豁免。
聯通內外 各地家辦落戶興趣大
亞洲家族辦公室協會副主席Jonathan Watkin亦對香港未來前景持樂觀態度,他對《大公報》表示:「我在香港居住多年,這座城市充滿活力。」他提及近期「財富與投資盛薈周」中的多個活動,並稱觀察到,來自迪拜、沙特及英國等地的家族辦公室在香港及內地市場建立業務的意願愈發強烈,尤其考慮到科技成果層出不窮。
Jonathan Watkin周日(13日)出席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活動並參觀有關科創展品,強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聚集大量家族辦公室、創業投資、私募股權基金及資產管理公司,可作為有關項目出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