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醫生看病有「學問」嗎?答案是有。
四十多年前我念大學時,有一天夜裏突然上腹劇痛,那時還沒有打「120」一說,只能在床上翻來滾去挨到天明。早晨起床去廁所方便時,發現小便如同紅茶顏色,同學馬上送我去了校醫院,醫生判斷是急性黃疸性肝炎,又把我送到當地醫學院的附屬醫院。當時還沒有B超等先進設備,我記得是做了一個膽囊造影檢查,醫生判斷是膽總管中有結石,使得膽汁向肝臟反流,引發黃疸肝炎。在醫院輸了兩天液體後,我小便的顏色就正常了,身體也沒有了病症。第三天查房,一個帶了一群實習生的醫生對我說:「小伙子,你膽總管裏的結石需要做手術取出,你年輕,身體素質好,不用輸血,很快就好,準備手術吧。」我什麼也不懂,瞪着驚恐的眼睛點了點頭。醫生走後,我鄰床的一個老人家,慢慢地踱到門口,關上門,輕聲地對我說:「小伙子,你還年輕,不要輕易動刀子,可以先試試別的方法,譬如中醫的排石湯,若不成,再動手術也不遲。」我聽了老人家的話,找到醫生說自己不想做手術,想先吃吃中藥試試。出院以後我就回學校上課了,中藥也沒吃。
我住院期間認識了鄰床老人的兒子,有一天在校園裏碰到了他,他說他爸爸去世了,告訴我他爸爸早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是我們學校現代物理系的教授。四十多年過去,我至今時常想起這位老人家,感念他的提醒,讓我躲過一刀。那時做膽結石手術需要剖腹,不像現在只是微創。
我畢業入職體檢時,做過全面檢查,身體健康,也沒有提示膽總管有結石。我曾與醫生朋友講起這段經歷,他們說我當時有可能得了急性膽囊炎或是黃疸性肝炎,也有可能是膽總管結石症,輸液消炎後結石滑落了。
二十多年前,我工作的單位搞了一次員工體檢,醫生摸了摸我的脖子,說有「東西」。於是我就找到了北京一家腫瘤醫院B超室主任。這位主任檢查過之後說:「是惡性結節,做手術吧,做完手術後把病理結果告訴我。」有了以前的經歷,我變得聰明了,馬上託人找到另一家很有名的醫院的B超室主任,告知他腫瘤醫院的B超室主任的判斷,請他再檢查確認。我再三要求他檢查,他也就不好拒絕。B超室所有醫生都湊到電腦屏幕前察看,這位主任一邊滑動探頭,一邊說:「不像惡性的,我看着不像,你們看呢?」大家也都說:「不像。」
到底是良性結節還是惡性結節?結論是一比一。我於是又去了一家軍隊醫院,沒有告知醫生以前的檢查結果,報告出來後,結論是:甲狀腺多發結節,隨訪。醫生認為多發性甲狀腺結節,一般都是良性的,不必擔心,一年覆查一次便可。
三次檢查,結論是二比一。我就按照醫生要求,每年覆查一次,三十多年過去了,結節大小、形狀、性質沒有發生變化。
看完我講的故事,你可能也明白了請醫生看病的「學問」,即:第一,有病要及時看醫生,不能拖,疑似重大疾病,建議首選西醫;第二,最好找專科醫生或專家看;第三,不能憑一次檢查結果就決定治病方案,最好再進一步確認;第四,重大治療方案不能只聽一個醫生的意見,要多聽幾個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