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一年內近20頂尖科學家歸國

  左圖:去年自美回國的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教授胡懿娟。中圖:去年自美回國的首都醫科大學講席教授孫少聰。右圖:去年自美回國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陳婧。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2024年年中以來,華人科學家再次湧現歸國潮。在不足一年時間內,已有近20位頂尖科學家回國,他們大多集中在數學、物理學等領域,其中絕大多數是離美歸國。「美國最聰明的人才即將離開」,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聯邦政府大幅削減高校及相關機構的科研經費後,很多實驗室的運營變得十分艱難,美國面臨失去年輕科學人才的危險。美國的「推力」和中國「吸引力」,推動華人科學家群體湧起歸國潮,更好的科研條件和創業氛圍、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是他們回到祖國的關鍵因素。

華人科學家在海外危機感加重

據媒體統計,自2024年開始,大批來自中國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回國任職。他們包括,普林斯頓核聚變專家劉暢和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胡懿娟回歸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家和區塊鏈專家陳婧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多模態人工智能大咖齊國君扎根西湖大學,AI製藥領域重量級學者符天凡加盟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博士後潘林楓加盟上海交通大學,癌症科學家孫少聰加盟首都醫科大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滬東落地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等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全球事務課程助理教授駱明輝受訪時分析,越來越多中國學者選擇海歸,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為招募頂尖科學家,在薪酬、補助和實驗室等方面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激勵措施;另一方面則與華人科學家在海外受針對的危機感加重有關。

75%受訪美科學家考慮離美

近期以來,美國政府特別是特朗普上台後,加大了美國對華人科學家的「推力」。《自然》雜誌日前發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民意調查結果:在接受調查的美國科學家中,有75%的人表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分析認為,特朗普政府針對科學家的一系列顛覆性政策,影響到美國科研體系的核心。

與此同時,中國對包括海外華人在內的科研人員吸引力越來越大。近年來,中國社會崇尚科技創新,既加大對科研工作的支持,也對創新高度包容,對科研工作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投入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自2020年以來增長近40倍。2024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8.3%。目前研發經費總量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近期以來的海歸學者中,超過75%都是從美國返華,更顯示出中美之間的推拉張力愈發加大。

有專家向大公報表示,近期以來的歸國學者,多處於人生中的學術高產期,同時多從事數學、物理等領域的前沿研究。特朗普政府打壓科學研究、針對留學生等政策不得人心,回到正在繁榮發展的中國將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