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館藏擷英/蝴蝶櫈\閒 雅

近期家中裝修,為玄關尋覓一張兼具美感與實用的換鞋櫈時,目光最終落在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的蝴蝶櫈(Butterfly Stool,附圖)。這張誕生於一九五○年代的經典之作,不僅以輕盈的蝶翼造型令人一見傾心,更因其工藝深度與文化意涵,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羅浮宮、維特拉設計博物館、香港M+博物館等列為永久館藏。

蝴蝶櫈的設計初衷,源自柳宗理對「用之美」的哲學堅持。他受父親柳宗悅(日本民藝運動推動者)影響,主張器物應摒棄浮誇裝飾,回歸實用本質,同時融入傳統工藝的溫潤感。蝴蝶櫈的結構看似簡約──兩片對稱的模壓膠合板以銅棒與螺絲固定,形似振翅的蝴蝶,實則暗藏精密計算。其七層垂直紋路的樺木夾板經高壓熱彎成型,既確保了承重力,又透過「對花」工藝將木紋無縫接合,展現宛如天成的自然紋理。這種「以工業技術實現手工質感」的矛盾統一,正是他的美學核心。

蝴蝶櫈的造型靈感,被認為隱喻了日本神道教的「鳥居」拱門線條,而雙翼般的曲面卻又呼應了西方現代主義的流線型風格。柳宗理早年師從柯布西耶的弟子夏洛特·貝里安,並受美國設計先驅伊姆斯夫婦的膠合板傢具啟發,但他並未複製西方樣式,而是將日本傳統建築的含蓄與現代工業的理性熔於一爐。

蝴蝶櫈低矮的弧線便於穿脫鞋履,堅固結構足以承受日常使用,而木質的溫潤更為空間添了份靜謐禪意。這張獲諸多博物館珍藏的櫈子,見證每日出入家門的平凡時光,這或許正是柳宗理所追求的渾然天成的「用之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