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七日談(北京篇)/為什麼「城鄉統籌」看嘉興\葉 梅

  圖:浙江省嘉興市南湖風景區一景。\新華社

天下人都愛這嘉興,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它活在歷史拱圍的厚土中,更活在新時代生機盎然的潮湧裏。浙江嘉興自三國時期便有了「禾城」的美譽,此地因生長着茂盛的禾苗而被命名為禾興,後又改稱嘉禾。且看《嘉禾志》,「野稻自生,一莖九穗」,在宋代已然成為嘉興祥瑞的象徵。

最是人間四月天,我再一次來到浙江,從京城到嘉興,乘坐高鐵半日即到,走出嘉興高鐵站,樹木葱蘢,四月的櫸樹已是新綠滿枝,連續多天去到嘉興的南湖天地,湘家蕩、棲凰埭、胥山村、竹林村等多個鄉村,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城市與鄉村已融合於一片藍天下,那美妙的水鄉風情依然,但卻是城市鄉村建築融為一體,田野市井儼然相互映襯。在我走訪的村落裏,聽到一個個村民自信的談吐,從「面朝黃土」到「數字耕讀」,他們今天已經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可稱企業家、農場工人、店主,也可稱工程技術員、設計師……總言之,城市裏的職業在鄉村可以找到相應的位置,而鄉村人也同樣走進城市,從事這些不同的職業,甚至成為這些行業的領頭人。

嘉興演奏着城鄉統籌的和美之聲,實現了二十年前預期的──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範。嘉興在這些年裏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努力,將城鄉二元結構的「剪刀差」鍛造成共生共榮的「連理枝」。嘉善縣繆家村的聯排別墅群與千畝智慧農田毗鄰,桐鄉崇福鎮的農創園裏,「九○後」創客用AR技術還原古代檇李種植場景,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的5G信號繚繞在青磚黛瓦之間。

為什麼城鄉統籌要看嘉興?

看的不光是宜人的風光,平湖廣陳鎮的「共富菜園」,智能滴灌系統根據土壤濕度自動調節水流,區塊鏈溯源讓每一顆草莓都有「數字身份證」,而帶給人們更多思考的是創新和變革。農戶「帶着承包地進城」的創舉,讓農民成為城鄉要素流動的「雙向受益者」。另一重維度的流動是人才,農創園為創客提供「生產孵化+生活配套」的全鏈條服務,新農人帶着物聯網技術返鄉,政府聘請「鄉村振興規劃師」,培育「善農客」領創聯盟,讓城市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在嘉興,城鄉不再是人才的「單向漏斗」,而是形成「城歸雁陣」與「新鄉賢」的良性循環。

工業與文旅的跨界融合,是嘉興產業振興的縮影,全市已建成十三個省級特色小鎮,二百三十八個「淘寶村」,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矩陣。走進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彷彿踏入現實版《查理和巧克力工廠》,智能化生產線與奇幻研學空間有趣銜接,孩子們在AR導覽中探索植物奧秘。「藍色糧倉」將光伏板與魚塘結合,實現「板上發電、板下養魚、塘基種稻」的生態循環。秀洲區的「農業大腦」平台實時監控二十萬畝農田,病蟲害預警準確率達百分之九十五。這些創新讓傳統農業蛻變為「綠色銀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多年居浙江首位。

公共服務的普惠之網遍布城鄉,在鄉鎮衞生院,村民刷醫保卡即可享受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會診,村莊實現「十五分鐘文化圈」,村史館、非遺工坊成為新的文化地標。教育醫療的城鄉落差正在消弭,城市的優質資源不斷如清水流向鄉村,名醫名師走動在鄉村的田園之間,與其說是田間小道,不如說是公園林蔭。

生態治理後的詩意棲居,已讓嘉興鄉村成為大多數城市人羨慕的棲居之地。在海鹽南北湖未來城,錢江潮源濕地修復工程讓消失的白鷺重返家園,生態綠道串聯起森林、湖泊與農田。「零碳社區」屋頂光伏板滿足家庭用電,垃圾分類機器人自動分揀,居民步行十分鐘即可到達生態公園。這種「三生融合」的理念,讓城鄉邊界在綠色中消融。嘉興經開區的「智慧環保平台」整合多家企業的廢氣監測數據,VOCs走航車定期掃描重點區域,水質良好,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連續上升。

在棲凰埭的小街上,一位農民畫家在家門口擺開了他的畫作,牆上掛滿了,又一層層攤在窗台上,石桌前,他驕傲地說,他的畫走進了西湖邊的美術殿堂,還走進了歐洲的畫展。我細看了他的那些色彩絢爛的畫作,他畫的是魚、桃子、稻穀,無邊的田野,也畫了村民們住的別墅一般的小樓,房前屋後的樹木花草,是生活的寫照,也是鄉村的美好。又有一些農民畫家,聽說我們的到來,便聚集在村裏的畫室裏,依我看那畫室的雅緻絲毫不亞於城市的文化場所,我們坐在一起,聽他們聊到了各自的繪畫經歷,約好下次再來看他們即將舉辦的畫展。告別之後,眼見他們一個個開車離開,因為剛剛的交談,讓我確信他們在二十年前是種地的農民,而今天則是農民畫家。

行走在二○二五年的嘉興,城鄉融合的形態處處可見,農民白天在智慧農場工作,夜晚在湖畔劇場表演:城市人白天在大樓裏上班,夜晚在鄉村綠道上漫步……城鄉統籌已從人們的設想轉化為可觸摸的生活圖景。中國城鄉關係的「嘉興答案」告訴人們,城鄉統籌不是簡單的城市擴展,而是城鄉的共生共榮,城鄉文明的相互滋養。或許,這就是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山水相依,城鄉和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