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咎由自取/諾獎得主:孤立中國難成事 特朗普輸定了

  圖:市場意見認為,美國許多原先入口自中國的產品,卻難找到替代來源,例如稀土。

特朗普加徵關稅對全球經濟的破壞可謂越演越烈。摩根士丹利前主席羅奇直言,貿易戰是沒有贏家全是惡性競爭。而且中國對美國施壓的回應,已作出了迅速的反制措施,而且應付的方法是有很多選擇。對於美國意圖利用與其他國家關稅談判,施壓「孤立中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列出四大理由,認為孤立中國難成事,而特朗普對國際貿易的錯誤理解,將注定其成為輸家。\大公報記者 李耀華

羅奇在金融時報上撰文表示,貿易戰其實就是政治戰,特朗普向進口自中國的貨品提出徵收驚人的145%關稅,目的並非為美國經濟返回往昔的繁榮年代,而是要逼中國政府與他談判,可惜此一目的不會達到。他認為中國對關稅戰奉陪到底,尤其是因特朗普先出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只是在替特朗普開脫,而在中國來說,特朗普關稅政策是脅迫他們就範的手段。

稀土資源具戰略意義

同時,羅奇亦相信,貿易戰是沒有贏家的惡性競爭。事實上,特朗普持續對中國施壓,而中國亦迅速提出反制行動,而且亦已暗示,日後不會再如特朗普般繼續向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他分析認為,作為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美國國債第二大外國持有者,同時擁有具有戰略意義的稀土資源等,中國在應對美國施壓仍有很多手段作出反擊的。

有指特朗普政府計劃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關稅談判,要求他們聽從美國的命令,在貿易領域「孤立」中國,以換取白宮減少貿易和關稅壁壘。克魯曼列出四大理由,認為計劃並不可信。

第一,《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顯然是財長貝森特放出的風聲,意在「影響」政策,但目前毫無理由相信主導特朗普政策的是貝森特,而不是特朗普關稅軍師納瓦羅或商務部長魯特尼克。

第二,即使美方談判代表正努力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孤立中國,但這項策略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因為特朗普已經徹底毀壞了美國的國際信譽。克魯曼直言:「你無法與其他國家談判,除非對方相信你會履行協議。」特朗普過去撕毀美國既有的貿易協定,對關稅政策朝令夕改,讓外界對其承諾毫無信心。

第三,即便特朗普的承諾可信,為何歐洲政府會願意參與美國主導的貿易戰、主動破壞自身供應鏈?如果理由是「與其承受特朗普對我們開徵懲罰性關稅,不如提前配合」,那麼誰又能保證特朗普不會在心情不好時,再次對盟友加稅?

第四,特朗普政府是在「帶着一把小刀去參加槍戰」。若真的有對抗中國的計劃,核心似乎仍是限制中國出口。這當然會對他們的出口部門造成影響,但中國可以透過補貼受損產業、或刺激內需來加以緩解,就像特朗普早前為受害農民所提供補貼方案一樣。

歐不會迎合美國自斷供應鏈

克魯曼指出,特朗普政府在國際貿易上存有錯誤理解,國際貿易的核心「重點不是你能賣多少,而是你能買到什麼」。進口自己所需的商品才是貿易的真正目的,出口則只是支付進口的手段。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高度集中在農業產品」,在貿易戰下中國能夠相對輕鬆地找到替代來源。

相比之下,美國要找到中國製商品的替代來源則困難得多。尤其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多數商品,為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而非單純的消費品。因此,中國有能力承受出口損失的代價,而美國則難以承受來自中國的關鍵工業原料遭斷供的風險,而目前情況來看,美國在貿易戰中處於弱勢一方。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