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滄海桑田/中概股除牌衝擊有限 北水四月加速流入\倪相仁

近期隨着關稅戰的升級,中概股回流香港的話題再度成為市場焦點,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超100家,總市值逾6萬億港元。一方面,美國為了轉移關稅戰對華爾街造成的壓力,不會放棄打這張牌;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已吸取上一次中概股回流香港市場的經驗,提前做好應對之策。即使美方通過中概股除牌施壓中方,相信對港股的衝擊力有限。

對港股壓力較貿戰1.0輕

有趣的是,在美國採取對等關稅極限施壓之下,中歐關係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據外國網站消息,德國新政府聯盟協議已悄然刪除「華為排除條款」。最新版協議不再限定「可信國家」組件,改為「可信技術標準」,這是否為華為參與德國5G建設打開綠燈?從港股這次面對的壓力來看,明顯較第一次貿易戰時歐美聯手為輕。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上周的一次公開採訪中,當被問及美國可能對中國公司採取的應對措施時表示︰「一切皆有可能」,有意無意將焦點引向逼中概股除牌的意圖。美國對華貿易專家,科文頓·柏靈律師事務所(Covington & Burling)的高級顧問克里斯托弗·亞當斯認為,金融可能是美國在貿易戰中最有力的工具,最壞的情況是切斷中國銀行業對美元的使用,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這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他並認為貝森特有關ADR摘牌的言論,可能是為了安撫市場,防止美國經濟進一步受損,對中國採取金融措施並非貝森特的首要任務。

話雖如此,貿易戰蔓延至金融戰的風險,既不能誇大也不應掉以輕心。根據另一間美資大行高盛作了一項底線研究,在極端情況下,如果美國投資者被禁止投資中國證券,可能涉及到價值800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持倉,而中國投資者可能需要拋售總計約1.7萬億美元(約3700億美元股票和1.3萬億美元債券)的美國金融資產。換言之,金融戰一旦打起來,對雙方的傷害都是巨大的。

具體到ADR方面,高盛曾在2022年構建了ADR退市晴雨表,截至周二(4月15日)收市,該晴雨表接近2023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意味着中國ADR的退市概率被市場定價為66%。若出現強制退市的情況,ADR及MSCI中國指數(MXCN)的估值可能會從當前價格下跌9%及4%,相反一旦退市風險完全消除,二者的公允價值可提升15%及7%。其實,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是中美政經關係的一部分,相信也是中美貿易談判的一個籌碼。除非中美經貿關係完全脫鈎,否則中概股遭除牌的極端情況可能性並不高。

回到港股,自4月2日美國宣布超預期的關稅政策以來,恒指已累計下跌9%,恒生科技指數更累計下跌11%。若以恒生科指3月7日創下的階段性高位計,回調超20%。在經歷大跌後,恒生科指動態市盈率已從3月最高的19倍,迅速回落到14倍,降至過去3年均值以下。這次的急回,市底較去年10月初高位回落的情況有所不同,其中一個指標是抄底資金加速流入。4月至今,南向資金已累計淨流入超1500億港元。

控制好倉位 靜待風暴過去

雖然市場對中美最後達成協議並不絕望,但無疑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雙方不僅需要時間去重建共識,更需要建立互信,在這之前,市場波動不可避免。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最重要的仍舊是控制好倉位,靜待風暴過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