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4月13日,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西班牙雙國籍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在秘魯利馬去世,享年89歲。
對於這位拉美作家,中國讀者可能不算特別熟悉,至少比不上寫《百年孤獨》的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實際上,略薩、馬爾克斯以及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科塔薩爾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拉美文學「爆炸」的主將。對於「爆炸」的提法,略薩曾表示不以為然,但他作為這一重要文學現象的代表人物被寫入世界文學史冊。/尼三
2012年是略薩的代表作《城市與狗》出版五十周年。巴塞羅那大學巴爾加斯·略薩講壇和美洲之家聯合舉行了題為「『爆炸』的典範」的會議,邀請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多位作家和批評家共同紀念這一文學現象。八所參會的西班牙大學還一致授予巴爾加斯·略薩名譽博士稱號。
高產作家的斑斕人生
1936年,略薩出生於秘魯南部城市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中。少年時曾被父親強行送進軍事學校,這段經歷後來被他寫成了小說。「在那灰色的日日夜夜裏和悲傷的薄霧中,我讀書和寫作的勁頭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開始成為一名作家了。」從年輕時起,略薩就熱愛閱讀,從中獲得了極大樂趣。他曾表示,他一生中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學會了閱讀。閱讀讓生活倍加充實豐富。
略薩的文學成就同樣離不開豐富而跌宕的生活。他在馬德里、巴塞羅那、倫敦以及巴黎生活過,當過銀行職員、圖書館館長助理、墓地登記員、報紙副刊撰稿人、新聞記者、雜誌編輯等,還競選過總統。述及人生,略薩認為,新聞工作讓他接觸很多人與事,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源泉。他說:「對我而言,新聞一直很重要。許多時候我都以新聞工作謀生,它也是主題的來源。如果沒有新聞工作的經驗,許多東西我是寫不出來的。」在感情方面,略薩經歷了和「胡利婭姨媽」、「帕特里西婭表妹」的兩段婚姻,年近八十又與菲律賓名媛普賴斯勒談了將近八年戀愛後分手。斑斕的人生造就了這位高產的作家。1959年,略薩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首領們》後,1963年出版成名作《城市與狗》,此後又出版了《綠房子》《酒吧長談》《胡利婭姨媽與作家》等多部作品。
為對抗不快樂而寫作
1979年,略薩和中國有了首次接觸。上海《外國文藝》雜誌當年第6期刊發了題為《秘魯作家略薩及其作品》的文章,作者「紹天」,即後來翻譯《城市與狗》等作品的翻譯家趙德明。這篇文章介紹了略薩的成長歷程,並對其作品作了評述。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對這位文學巨匠名字的中譯「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在中國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得到認可,後來成為統一的譯法,沿用至今。略薩的小說引進中國後影響了一代作家。葉兆言曾說:「拉美文學的爆炸,影響了世界。我們是被影響的一部分,我們是被炸,心甘情願地被狂轟濫炸,因為這個,我們應該表示感激之情。」
被問到「為什麼寫作」時,略薩說,「我寫作,因為我不快樂,寫作是一種對抗不快樂的方式。」我們看略薩的照片,他帥氣逼人、風度翩翩,又眉頭緊蹙、神情嚴肅,似乎總是在思考,在憂心,洋溢着反抗的氣質。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受到肯定的也正是他創作中「對權力結構製圖學般的細膩剖析與他對個體抵制、反抗和挫敗形象的尖銳刻畫」。關於略薩的文學特徵,有學者將其分為幾次轉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熱衷於宏大敘事,堅持為民族、為種族代言,在八九十年代,受後現代思潮影響,轉而關注「小我」,到了世紀之交則回到富有現實意義的宏大敘事。
寫作技巧的藝術魅力
作為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的文學巨匠,略薩的小說技巧為人們津津樂道。在《給青年小說家的信》中,略薩提出了名為「中國套盒」或「俄羅斯套娃」的技巧。「這指的是什麼呢?指的是依照這兩種民間工藝品那樣架構故事,大套盒裏容納形狀相似但體積較小的一系列套盒,大玩偶裏套着小玩偶,這個系列可以發展到無限小。但是,這種性質的結構:一個主要故事生發出另外一個或者幾個派生出來的故事,為了這個方法得到運轉,而不能是個機械的東西(雖然經常是機械性的)。當一個這樣的結構在作品中把一個始終如一的意義││神秘,模糊,複雜││引入故事並且作為必要的部分出現,不是單純的並置,而是共生或者具有迷人和互相影響效果的聯合體的時候,這個手段就有了創造性的效果。」他還提到「連通管」的技巧。「在一個場景裏,發生了兩件(甚至三件)不同的事情,它們用交叉的方式敘述出來,互相感染,又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修正。由於是這種結構方式,這些不同的事件因為是連結在一個連通管系統中,就互相交流經驗,並且在它們中間建立起一種互相影響的關係,有了這種關係,這些事件就融合在一個統一體中,後者把這些事件變成區別於簡單並列故事的某種東西。當這個統一體成為某種超越組成這個情節的各部分之和的時候,就有了連通管」。讀一讀略薩的小說,我們便能感受到這些技巧的藝術魅力。
雖然小說成就如此之高,略薩最早的文學愛好卻是戲劇,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便是劇作《印加王的出逃》(1952年),只是因為當年的秘魯缺乏戲劇運動,劇本難以搬上舞台,才轉而投入小說創造。即便如此,略薩認為「戲劇是進行想像的真正的形式」,「我認為和小說相比,戲劇更接近詩歌。戲劇迫使你比寫小說時要更集中精神、更緊張。」後來,他又出版了多個劇本,隨着劇作在秘魯、阿根廷、法國、英國等多國上演,他在這方面的成就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略薩的創作還包括評論、隨筆等,這些作品和戲劇、小說一起構成他創造的文學世界,使他於1976年被選為國際筆會主席,在拉丁美洲和國際上獲得眾多文學榮譽,包括西班牙塞萬提斯文學獎(1994)、阿斯圖里亞斯親王文學獎(1986)和諾貝爾文學獎(2010)。
略薩曾說:「文學是一團火」,如今,這團文學之火的守護者永遠離開了,但他用筆燃起的火依然熊熊燃燒,在奇瑰的想像中讓後人盡享文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