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宏觀經濟領域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在經濟增長「量」的維度上,實際GDP增速始終保持在5%左右的合理區間,但價格指標如CPI、PPI等核心價格指數持續低位運行,價格總水平仍處於歷史相對低位。「量價背離」開始得到政策制定者愈來愈多的關注,中央政府將「推動價格溫和回升」納入到政策目標之中。
價格是市場經濟中很重要的信號,企業看到價格上升才會生產或擴大生產。那麼,為什麼有企業願意「以價換量」、降價也要生產呢?微觀經濟學中有個和宏觀領域相似的場景:面對產品售價持續走低,企業非但不縮減生產,反而選擇「逆周期擴產」。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背後,暗含精密的成本核算邏輯。一些很「捲」的企業甚至會一邊降價,一邊擴大生產。此時企業的經營目標已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虧損最小化」。
經濟運行中,很多工業和製造業部門的企業都有「以價換量」的共同特徵,即通過價格調整策略換取市場份額。這種行為雖能維繫企業生存,但持續的價格下行可能會削弱市場信心。
回望日本經濟史,1990年房地產市場的劇烈調整之後,實際GDP表現穩定、但GDP平減指數持續下行。這種經濟指標的「剪刀差」將決策者推向兩難境地:當實際GDP達標與價格持續低迷同時存在,政策該何去何從?面對這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可能會有兩種解決辦法:一是維持現有政策力度,守住實際GDP就是守住經濟基本盤;另一種是重視名義GDP收縮的現實,主張採取更積極的刺激政策。
在房地產調整的首十年,日本央行尚未建立明確的價格調控機制。只要實際GDP保持正增長,便視為經濟基本盤穩固。但隨着企業利潤持續收縮、微觀主體信心不斷弱化,日本決策層逐漸意識到,價格持續下跌會損害經濟的深層活力。此後,日本央行決定將價格目標錨定在0%至1%之間。實踐表明,這樣做法並沒有大幅提升居民的預期信心。後來日本借鑒其他國家的成熟經驗,將2%的通脹目標確立為不可動搖的鐵律,該目標被明確定義為價格調控的「下限」而非「參考值」,這意味着只要CPI未達2%,超常規貨幣寬鬆政策和財政刺激就不會止步。
經歷了漫長的調整過程,日本得出的結論是:其一,經濟健康並非簡單的「正增長即安全」。經濟好比人體,人體正常體溫為36度多,但並不意味着人體體溫只要高於0度就是健康。其二,2%的通脹值雖然是個經驗數據,但對於提振老百姓的預期信心非常有幫助。這些是日本用長時間的探索換來的經驗。
目前中國政府在諸多文件中也反覆強調了對價格的關注。過去多年,中央始終將價格目標設定在3%。在筆者看來,這可能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多次面臨通脹環境有關。這個3%的目標,似乎更多地被視作一個上限,而非需要達成的下限。去年,多位金融部門領導提及促進物價低位回升、推動價格溫和上漲。不過,無論是中國的貨幣政策規則,還是財政政策規則,目前對「GDP量」的權重都超過了對「價」的權重,價格的權重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2025年中國經濟目標是實現5%的GDP增長,這無疑需要付出努力。但如果今年想實現GDP平減指數轉正,可能還需要超常規的政策力度來推動。在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曾提及採取超常規的逆周期政策。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價格目標的權重大小。如果價格權重較小,我們或許只需常規努力便可實現5%的GDP增長目標。如果我們有更廣義的目標,包括價格考量在內,那麼所需政策力度可能將超出常規。
增強居民資產信心
在政策實施過程中,老百姓對政策的感知很重要。增量政策確實是一個關注點,而根據近幾年的市場觀察,存量政策同樣重要。就居民行為而言,存量財富和資產負債表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不容忽視。要提升居民消費傾向,除了增量政策外,還需解決他們對存量財富和資產負債表的後顧之憂。只有這樣,居民才會積極響應消費政策。因此,當前政策研究中,我們既要關注增量政策對增量行為的引導,更要重視存量效應對居民消費的深層影響。
按照人民銀行過去的統計,居民存量財富中至少60%與房地產和樓價息息相關。今年中央政府強調了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重要性,這不僅關係行業健康發展,更關乎整體經濟系統穩定。當前必須綜合考慮增量與存量政策,同時兼顧消費與房地產。消費和投資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從這個意義上看,需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日本案例具有借鑒意義,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儘管日本政府每年推出新政,但政策力度羸弱導致調整周期延長。因此,中國政策的力度和強度也非常重要。
(作者為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