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黛西札記/閱動全城\李 夢

  圖:在沙田某商場舉辦的「全民閱讀+」主題展覽。

一年一度的香港「全民閱讀日」又來。

最近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見到不少與香港閱讀有關的貼文,有些介紹香港出版總會在沙田新城市廣場主辦的「全民閱讀+」系列展覽和作者分享活動,有的關心來到書店打卡能拿到怎樣有趣的文創小禮,還有的在街邊偶遇裝飾一新、色彩鮮亮的閱讀漂書車,並與它開心合影。可見如今香港全城閱讀氛圍,在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下,日益濃厚。

全民閱讀說來簡單,真正落地,則考驗耐心和智慧。在AI大行其道的當下,閱讀應該如何普及和推廣?在我看來,「潤物無聲」和「涓涓細流」最是重要。不論在城中生活多年的市民,或是初來乍到的遊客,在商場見到和「讀書」有關、兼具知識性和互動性的展覽,或是在書店遇見心儀的作家、媒體人,又或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和同道好友熱烈討論起剛剛參與的一場明星作家分享活動,都不免覺得自己正身處的城市空間,因了這些光亮的交匯和靈感的碰撞,而變得異常生動而可愛。

我們常常說文旅融合,如欲做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必不能流於表面,而應要潛下心來探掘和研究。現在互聯網發達,資訊極大豐富,相應地,人們的注意力極易被分散,一個話題可能熱度維持不到二十四小時,就被另一個取替。當下,閱讀的形態在變,載體在變,不變的是不同地域的人們求知與求美的渴望。如是情形下,對於出版文化從業者來說,與其追趕似乎永遠也追不上的潮流,不如轉身,成為議題設定者或話題製造者,將受眾的關注和興趣,從無到有地「創建」出來。所謂「距離產生美」,我們既要明白熱點在哪裏,也應主動地與熱點保持適當的距離。也許只有稍微抽離一陣,才會發現那些被熱鬧遮蔽的靈光一現,恰就在你我身邊。

文創產業考的是創意,最忌是人云亦云。就像我們在香港推廣閱讀,如果不知細閱香港在地文化地景和發展淵源,而只是複製其他地方的做法,或許能在短期內抓住人們的瞬時興趣,長遠來看,注定是無源之水。香港文化特色鮮明、歷史也久長,這座城市曾接納海內外文學名家在此落腳,也曾見證現當代藝術的風格流轉於創變。在此厚重與多元的滋養下,閱讀的種子栽下,不必急,讓它慢慢長,必能開出與別不同的花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