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春晚上的人形機器人「扭秧歌」表演掀起了人形機器人熱潮,杭州「六小龍」脫穎而出,引發了地區之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行業發展的競賽。本文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器人產業鏈現狀,為大灣區發展機器人產業提供建議。
剛剛在北京亦莊舉辦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無疑是一場在真實複雜環境的中國人形機器人「摸底考試」,讓普通觀眾第一次目睹了人形機器人發展的狀況。不過,20支機器人參賽隊伍,最終只有6支隊伍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比賽,有些機器人途中需要多次換電池甚至更換設備,不少人質疑研發這樣的機器人是否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人形機器人是一種高度模仿人類外觀和動作的智能機器人,其設計與製造整合了傳感、運動、控制、識別、人工智能、電機、電池、仿生仿真材料等眾多學科和技術,部件要求也比其他機器人複雜。大力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有助於刺激和拉動中國在基礎科技和前沿領域的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涵蓋了芯片、傳感器、控制系統、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多個關鍵領域,為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強大的產業支撐。從底層部件、控制系統到整機產品,深圳已經形成從「做得出」到「跑得動」的人形機器人全產業鏈雛形。
深圳坐擁生態優勢
根據國標分類,機器人按應用場景分為工業機器人、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公共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其他應用領域機器人。按形態則分為人形機器人和非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的主要系統有感知系統、控制系統、動力系統、驅動系統和交互系統。核心部件的選擇與集成是實現其高度擬人化智能與靈活運動的關鍵,這些核心部件不僅決定了機器人能否精準模擬人類動作,還影響着其感知環境、自主決策的能力。人形機器人的關鍵部件由機械結構、電子與控制部件、能源與驅動部件組成。機械結構包括頭部(攝像頭、雷達等)、關節(電機、減速器)、手部(機械手)、軀幹(骨架),電子與控制部件包括計算單元(GPU等)、運動控制器、傳感器。能源驅動部件包括電池、伺服電機、直驅電機等。
人形機器人將在工業製造、倉儲物流、食品配送/零售、危險場景率先落地,之後步入家庭。儘管價格高、商業模式不清晰的問題仍然存在,以工業機器人為基礎,逐步向人形機器人拓展的路徑已經依稀可見。將現有工業機器人的零部件應用到人形機器人上,通過產業鏈協作有可能加快解決發熱、能耗高、穩定性差等問題,推動人形機器人更加智能化,多模態大模型能力進化至關重要,人形機器人正在從「能運動」,向「能感知」、「能決策」升級。
在政策支持與引導等多重因素的推動下,內地已經逐漸形成了多個人形機器人高科技產業集群,其中深圳、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表現優異,這些產業集群整合了核心零部件、軟件系統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構建了較完整的產業生態。這種產業集群促進了企業間的合作、創新與相互競爭,加速了人形機器人技術的迭代和產品的優化。
廣東省2025年明確提出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作為兩大重點支柱產業。在中國人形機器人的產業集群中,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豐富、基礎雄厚,尤其是深圳。
深圳在人形機器人行業享有諸多第一名的稱號,現存相關企業多達5.2萬家,頭部企業國產化率超90%,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率突破60%。深圳擁有的機器人上市公司也是全國第一,擁有全球最密集的機器人產業鏈,涵蓋了從核心零部件到整機製造的全鏈條產業生態。南山區半徑10公里內基本可以完成機器人從設計到量產的閉環,這種高效的供應鏈效率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顯著優勢。
實際上,大灣區已經形成了以多個城市為支點的機器人產業泛生態。以香港為龍頭,龍身在廣州、深圳、東莞,龍尾在佛山、中山、珠海、澳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珠三角機器人產業集聚帶。這些城市各有所長,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和緊密的產業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在機器人產業上具有顯著的互補性。
香港提供金融支持
香港擁有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能力,可為企業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其科研實力雄厚,香港高校在機器人相關的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成果顯著,為機器人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科研成果和創新動力。香港的國際化視野和與國際科研機構的廣泛合作,為大灣區機器人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香港可以作為橋樑,通過政策支持、科研實力、人才吸引、國際交流活動以及產業生態優勢等多種方式,促進大灣區各城市機器人產業與國際合作。除了香港這個國際窗口,澳門在旅遊和會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也可作為機器人產品的推廣和應用場景拓展的平台,為機器人企業提供展示和國際交流機會。
廣州作為全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汽車、船舶、航空等高端製造業領域對機器人有着龐大的市場需求。廣州在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零部件方面具備競爭優勢,不少龍頭企業具備縱向一體化製造能力,在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標準化新品,推動了機器人在高端製造業的集成應用。廣州的機器人產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在南沙區的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集聚了相關企業超3000家,2024年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22%,無人機產量增長2.3倍。
在香港、深圳和廣州這三大創新節點中心城市的周圍,環繞着東莞、佛山、惠州等新興工業化城市。東莞製造業基礎雄厚,可為機器人產業提供強大的製造支持和應用場景,如在工廠部署工業型人形機器人,物流園區應用AGV無人車等,形成規模化應用案例,東莞還積極培育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佛山在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發展規劃方面有明確布局,重點推動機器人在製造業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汽車總裝等非結構化生產環節,豐富的製造業經驗和產業工人資源為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香港、深圳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具有優勢,可為東莞、佛山等地的製造業提供技術支持,東莞和佛山則可提供應用場景和製造支持,共同推動機器人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
在珠江西岸,肇慶、中山、珠海等地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可圈可點。肇慶機器人產業集聚初現,高新區已聚集了19家涉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企業,智能汽車製造業態漸成體系。珠海從上游的零部件製造到中游的機器人生產,再到下游的多領域應用,機器人產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有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承接深圳機器人技術溢出打下了基礎。中山以家電、五金等傳統產業為基礎,推動與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存量產業轉型需求+智能化技術供給」的雙向拉動。借助深中通道開通的機遇,中山可與深圳和珠海深化協同創新,共同打造西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集群。
國產替代仍有空間
大灣區機器人產業鏈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完整性、政策支持、市場潛力、資本活躍度和應用場景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優勢,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大灣區在國際機器人產業中的強大競爭力,正逐步超越波士頓、東京等傳統機器人產業中心,成為全球機器人產業的重要高地。
但須指出,包括大灣區在內,中國人形機器人在關鍵零部件方面仍然存在對外國產品的依賴。例如RV減速器和諧波減速器國產化進程緩慢,在高性能伺服電機領域,中國伺服電機在性能和穩定性方面與國外產品存在差距。又如中國控制器企業雖然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在高端市場,國產控制器的市場份額仍然較低,難以滿足人形機器人對高性能控制器的需求。
從品牌影響力維度出發,中國人形機器人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相對較弱,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信任度和認可度有待提高。未來在攻克以上核心技術和品牌建設方面,應充分發揮區內城市的優勢、分工協作,如香港、廣州加強基礎科研,深圳、珠海加快技術轉化,同時通過香港、澳門這兩大國際展示平台,打造大灣區機器人的國際品牌形象,高起點、高目標推進人形機器人研發,做出真正的原始創新。
(林建明為薩摩耶雲科技集團創始人、鄭揚洋為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