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共創共享/民企創業艱辛 機遇同行\戈 峻

筆者近期在成都舉行了一場演講,這個曾經被喻為「難於上青天」的城市,現在已是交通四通八達,體現了成都人「開山劈路」的創造力和執行力。最近一段時間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很多企業家不知何去何從,甚至可能感到前方已無路,但是只要有信心,蜀道雖難走,總能上青天。

有人說今年是中國的「國運年」,人工智能(AI)及機器人的出圈爆火,國家對民營經濟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民企的春天要來了。不過,政策落地要時間,國際貿易又一下子風雲變色,就如同春天中忽然而至的冷空氣,讓人感到寒意。這時候我就會想到當年的一個大膽決定。

廿多年前,老東家英特爾計劃擴大投資,建設更大規模的芯片廠,筆者與團隊考察了8個國家的10個城市,最終決定「首選成都」。記得當時領導看到的是一個沒有IT產業基礎,甚至連星巴克都沒有的地方,還以為我瘋了。是的,那時候人人都覺得投資成都是難路死路,但我與團隊看到的恰恰是成都的區域影響力和政策優勢,是項目長遠價值和歷史意義。

記得當時籌備項目落地,成都的領導一點不含糊,「你只管開口,我來開路」。就這樣,政策來了,上下游產業來了,連星巴克都來了。說明很多時候以為眼前無路,但只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相信自己的判斷,我們便要勇於開路,將死路踏出一條精彩活路。

過去常說「不撞南牆不回頭」,而今天很多企業面對的這堵牆不單是「南牆」,更是「難牆」,不過就算是難牆也不一定牢不可破,前提是在撞上去之前,一定要先仔細看看牆上是不是已經出現一個小切口,這個小切口就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撞上去的關鍵點,或者一次兩次甚至三次都未必撞得破,但只要不放棄多撞幾下,就能撞出一條新路。

要發現這個小切口,首先要做的就是「睜開眼睛」,多看幾眼這面難牆,其痛點在哪?阻礙的是什麼?誠如此前所說,面對貿易新形勢,換市場是否就是小切口?或者升級轉型才是小切口?面對內需不足,發掘新的應用場景是否小切口?AI賦能是否小切口?要知道的是,在難牆面前,有人看到的是行業末路,但看到小切口的話,撞出來的可能是一條巨大機遇的新路。

只要有信心 路在腳下

或者有人又會再說,找小切口何嘗不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是的,但同時也要相信,堅定不懈地尋找小切口的絕不止自己一人,如果一雙眼睛難找,兩雙眼睛又如何?將同樣想撞出新路的夥伴集結起來,整合優勢,集腋成裘的話,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撞倒的難牆,在眾人的力量下可能是一推即倒的紙牆。

可以說,從「無路之處,踏出活路」,體現的是從0到1的企業家不屈不撓的開拓精神;「行至末路,撞出新路」,就是從-1到1的逆境崛起,絕地反擊的勇氣和智慧;而聚沙成塔,集合力量,則是讓1+1大於2的開路利器。

2013年6月,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反覆播放着一句口號「Chengdu,Can do(成都,都成)」,讓成都這座城市走向了世界舞台。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英特爾成都基地的文化牆上,也恰好說明了只要有信心,相信「路在腳下」,蜀道雖難走,總能上青天。今日也以此勉勵我們中國民營企業家,China,Can do!中國,都成!

(作者為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