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斌眼觀市/中國經濟構建新模式\朱 斌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了全面研判,並部署了一系列關鍵政策。此次會議既直面中國經濟面臨的「回升基礎需鞏固、外部衝擊加大」的複雜局面,又通過「穩中求進、深化改革、統籌內外」的政策框架,釋放出一系列提振信心、穩定預期的積極信號。

會議明確提出「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標誌着政策工具箱的進一步擴容升級。在財政政策方面,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既着眼短期基建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又通過超長期債券為新型城鎮化、綠色轉型等戰略領域提供長效資金保障。貨幣政策強調「適時降準降息」與「結構性工具創新」雙軌並行: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首次提出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創新「科技板」債券市場等定向工具,精準支持科技創新、消費升級等關鍵領域。這種總量政策與結構政策的協同,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又能通過政策滴灌培育新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提出「強化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於政策落實收到最佳效果。筆者預計,通過建立跨部門政策評估機制、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劃分,將有效提升政策傳導效率,避免政策效應相互抵銷,為市場主體創造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在擴大內需戰略實施路徑上,會議展現出「供需雙側改革」的清晰思路。需求側聚焦「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筆者預計,後續將繼續通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切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供給側則着力「大力發展服務消費」,筆者預計,後續將加快清理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業准入限制,推動消費結構從商品主導向服務主導升級。特別是「兩新」政策與「兩重」建設的擴圍提質,將形成投資與消費的良性互動──5G/6G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既拉動當期投資,更為遠程醫療、智慧養老等新消費場景提供硬件支撐。

房地產政策的調整同樣體現平衡思維。在「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滿足改善型需求的同時,「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有助於消化庫存壓力,防範系統性風險。這種「增量提質」與「存量優化」並舉的策略,標誌着房地產調控從短期應急模式轉向長效機制建設。

會議繼續將「培育新質生產力」置於突出位置,要求打造新興支柱產業,推進「人工智能+」行動,這標誌着中國經濟轉向創新驅動的深度轉型持續進行中。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科技競爭白熱化倒逼中國加速產業升級。政策層面,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稅收優惠、市場准入便利等措施,人工智能、生物製造、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有望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同時,「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被再次強調,凸顯了在外部技術封鎖背景下實現自主可控的緊迫性。

面對逆全球化浪潮,會議首次明確提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展現出戰略定力。對內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通過規範涉企執法、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預計將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企業創新發展鬆綁減負。對外加大服務業開放試點,不僅有利於吸引外資深耕中國市場,更能倒逼國內服務業提質升級。「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與「人工智能+」行動的提出,標誌着產業政策從追趕型向引領型轉變。通過設立科技板債券市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預計將形成每年規模總量可觀的科創融資支持體系。

維護多邊經貿關係

在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會議強調「積極維護多邊主義」。未來,中國可以通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深化實施、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加入談判等具體行動,推動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經貿規則。這種「規則塑造」能力的提升,將有效對沖單邊主義衝擊,為外向型經濟開拓新空間。

風險防控體系呈現「精準拆彈」特徵。地方政府債務化解採取「一攬子化債政策」,通過債務置換、資產證券化等方式,預計可較為有效地緩釋地方債務壓力。資本市場改革突出「穩定和活躍」導向,預計後續有望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打擊市場操縱等方面持續推出落地舉措,有助於修復投資者信心。

今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勾勒出的經濟政策圖譜,既有應對短期挑戰的務實舉措,更包含推動長期變革的戰略謀劃。通過宏觀政策的精準滴灌、內需潛力的深度挖掘、改革開放的系統推進、風險防控的底線堅守,中國經濟正在構建更具韌性的發展新模式。當這些政策紅利逐步釋放,不僅能為2025年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堅實支撐,更將為高質量發展開闢新的戰略空間。

(作者為華福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