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AI)技術2000年開始急速發展,直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AI技術才真正對人類社會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在內容生成、產品設計及網站開發等領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展現出不可估量的價值。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年的報告,截至同年6月,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已達2.3億人。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體系已初具規模,相關企業已超過4500家。
金融科技公司Finastra的調查顯示,香港金融機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率是全球眾多金融市場中最高,達到38%,遠高於26%的全球平均水平。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去年7月發布的銀行業年度報告十分看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響,指出,該技術已逐步應用於智能數據分析、智能聊天、僱員服務等。
儘管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提高生產力、拓展視野,但必須在安全框架下運行。商界需遵循最佳實踐,建立明確的保障措施,在行之有效的同時,既不會扼殺創新,又確保行業自律。
2022年,特區政府公布《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未來5至10年的香港創科發展擬定八大策略,引領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強調建設安全網絡環境,合理監管人工智能,如今正穩步落實。
數字政策辦公室上月15日公布《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指引》,指引委託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透過實踐應用並收集業界意見後制定,明確禁止開發可能用於非法活動的人工智能工具,如製造爆炸裝置、生成淫穢內容、偽造虛假信息實施欺詐,擾亂公共秩序等。數字政策專員黃志光表示,希望通過四級分類系統對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規管:以安全、負責任的方式開發應用,鼓勵技術創新,減低風險,促進推廣普及。
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正籌建「監管沙盒」,用於測試新型軟件。一旦到位,金融機構便能安全測試生成式人工智能,金管局也能藉此實時監測技術發展,確保風險管控到位後再全面推廣。
此外,一旦生成式人工智能被濫用,國家安全將面臨巨大威脅,全社會必須提高警覺。然而,制定有效的規則體系極具挑戰性,既然風險無可避免,則應使之最小化。畢竟,缺乏妥善監管,或將催生出「無法無天」的混亂局面。
隨着內地人工智能DeepSeek的崛起,AI成為了焦點議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此外,會議期間也探討了人工智能濫用問題,呼籲進一步完善監管。
特區政府同樣重視人工智能監管。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深諳濫用人工智能對個人隱私等權利的威脅,自2020年上任以來,持續強化人工智能安全治理。若無有效監管,《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很可能被有心之人「鑽空子」,為此,政府不斷完善規管措施。
2021年,數字辦諮詢私隱專員公署後制訂《人工智能道德框架》,提倡尊重、互惠、公平的數據管理原則,遵守國際公認的人工智能倫理原則,涵蓋人為監督、數據隱私、透明度、穩健及安全等核心要素。
2024年,公署推出《人工智能: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為各機構提供最佳行事常規,指導如何在人工智能採購及應用中完善操作,同時保障個人資料私隱。
今年3月,公署發表《僱員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引清單》,強調要持續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與兩會精神相呼應。指引以風險管理為核心要務,詳列了一系列「宜」與「忌」,要求僱員在工作場景中執行,旨在推動人工智能安全健康發展。除涵蓋個人資料保護、違規處置及補救措施外,還強調了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的注意事項:規定僱員在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輸入個人資料前,須先完成匿名化處理;同時敦促僱主在僱員違反指引要求時,採取適當懲戒措施。
指引將助力機構制定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內部政策,雖然不能將這項政策一以貫之,但可為各個僱主提供參考,確保僱員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應用前沿科技。
放眼大局,鍾麗玲強調,我國一直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換言之,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必須從整體而非孤立的角度看待。人工智能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但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衍生特殊風險,例如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這一技術策劃並實施危害國家的行動。
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各監管機構將密切關注其發展動態,在發現潛在威脅時果斷介入。儘管各界普遍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進步,但其絕不能以犧牲公共安全、個人權益或市場穩定為代價。在制定監管措施時,香港應秉持數字辦倡導的「務實平衡策略」,相關風險防控須以保障香港正當技術發展為前提。若能實現這一平衡,香港必將引領地區生成式人工智能監管和發展。
註:原文刊於《中國日報香港版》
前刑事檢控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