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構發表報告指出,在極端的情況之下,香港樓價可能再跌三成。標題雖然吸引眼球,卻屬極低概率事件,無需過分憂慮。報告假設多重風險同時爆發,包括全球關稅戰升級、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初期通脹與利率飆升,以及失業率急劇攀升。若此情景成真,香港GDP或急跌,樓價亦將跟隨急挫。報告亦明確指出,這類極端情況的發生概率僅5%,實際風險微乎其微。
事實上,自從貿易戰爆發,各類新聞滿天飛,但嚴肅的樓市分析不應脫離現實。誠然,樓價仍於低位整固,導致負資產數目上升。金管局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末負資產宗數達4.0741萬宗,較去年四季度的3.8389萬宗升約6.1%,創21年新高。儘管如此,負資產拖欠比率維持低位,本港失業率穩定於3.2%的低水平,反映供樓人士還款能力穩健,就業市場堅韌。負資產雖有所增加,但對整體金融穩定性影響有限,市場無需過分擔憂進一步惡化的風險。
投資者及用家信心轉強
樓價已漸漸出現「見底」現象。譬如新盤市場熱度不減,成為樓市復甦的強心針。西沙新盤首輪開售一日內沽清,第二輪收票逾4.2萬張,超購145倍,榮膺本港新盤「票王」,銷情預料再創佳績。此熱潮反映市場剛性需求強勁,將有效提振投資者與用家信心,推動一手市場持續領航。
供求始終是樓市走勢最重要的指標。日前房屋局公布的最新「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資料顯示,未來三至四年一手供應(包括已批出土地可隨時動工(熟地)、已落成未售出單位數目(現樓貨尾)、建築中未售出單位數目)於今年首季合共錄10.5萬個單位,按季減少2000個,連跌四個季度,創七個季度新低,由紀錄高位的11.2萬個減少約7000伙。
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宅新供應按季下跌,主要是受建築中仍未售出單位數目按季減少3000個帶動,最新錄6.5萬伙的兩年新低。首季有不少樓花盤登場,並取得理想銷情,同一時間,約5500個單位落成,令建築中仍未售出單位數目減少。
值得留意的是,本財年潛在土地供應創有紀錄的15年新低,估計發展商實際吸納土地會跟隨減少。在此情況下,土地供應將逐步回落,相信熟地供應持續呈跌勢。
另一邊廂,「美聯樓價指數」4月28日報127.34點,按周微升0.2%,本年迄今樓價指數仍跌0.62%;反觀同期租金在租務淡季仍然向上,美聯「租金走勢圖」3月份以實用面積計算的私人住宅平均呎租報約37.87元,按月升約0.16%,創五個月新高。
隨着二季度租務旺季來臨,內地生及外來專才湧入,將進一步推高租金需求。「供平過租」現象重現,吸引租戶考慮轉租為買,投資者亦可把握低價入市及收租獲利的機遇。預料「租升價跌」的背馳格局將延續,引導市場購買力進一步釋放。
(作者為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