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公營醫療改革方案。由於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的市民人數眾多,是次改革引起社會討論,筆者對收費改革的潛在影響表示關注。
回顧歷史,對上兩次公營醫療收費調整,分別是2003年及2017年,兩者相隔14年。相較起來,現今距離2017年不過8年,反映收費提升的頻率有上升之勢。考慮到之前兩次「加價」後至今,公營醫療服務仍然由公帑大幅資助,資助率高達97.6%,公營醫療收費要再次改革亦能夠理解,畢竟維持公營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是最重要的。
在改革方案中,其中一項較受關注的,是引入公營醫療住院和門診服務項目全年收費上限一萬元「封頂」的做法。當局強調,此舉是為了更好照顧重病患者,因為過往重症患者如果不幸需經常住院及到門診接受治療,他們將要負上偏高的醫療費用;但改革後患者每年負擔的醫療費用上限只是一萬元。
政府預計每年約有7萬名重症患者因此受惠,但問題是一萬元「封頂」計劃並不包括自費藥械。現今醫藥技術發展迅速,從前無藥可治之症,現在都可能有治療藥物,但有關藥物往往藥價高昂,不少更是需要患者自費購買,因此最受影響。筆者認為,當局在落實推行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前,需要詳細評估「封頂」計劃對這類患者的影響。
筆者接觸的市民尤其是基層市民均表示,他們對街症等公營醫院服務需求殷切,特別是夜診、專科門診,以及假日求診等服務。我身為人母,對此有深刻感受,例如小朋友生病,有時在晚上或公眾假期顯露病徵,如此一來,只有到私家醫院和急症室求診兩個選擇。如果生病的是成人,較容易判斷能否待至翌日早上方去求診;但兒童未必能同樣清楚表達自己的狀況,導致家長往往即時帶同子女漏夜求診。由於私家醫院和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相差甚遠,前者費用可能接近1千元,而急症室目前收費則是180元,可以說,基層市民是別無選擇,當局提出調高急症室收費,一定程度會加重基層市民負擔。
針對使用急症室的非緊急個案,醫管局近年推出了很多假期期間的服務,例如剛過去的復活節假期便啟動特別措施,安排18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提供公眾假期普通科門診服務,以應對服務需求高峰期。但夜間門診方面,目前全港僅有23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提供服務。而且,夜間門診服務一般在晚上十時會停止,故基層市民在深宵至凌晨時分需要求診時,往往只能前往急症室。
可分時段調整收費
筆者認為,當局可研究如何進一步加強深宵至凌晨時分的夜間門診服務。此外,調整公立急症室收費時,也可以考慮推行分時段收費。例如在仍有夜間門診服務提供服務的時段,公營醫療急症室的收費可維持400元,當夜間門診停止服務後,急症室的收費可調低至接近夜間門診的收費水平;同時,當局可參考三隧分流的做法,加入過渡時段的漸變收費安排,避免急症室在晚上十時後出現輪候求診的人龍。有關建議無疑在實行上較為複雜,亦十分考驗政府的政策宣傳能力。倘若當局考慮引入這做法時,需在制訂政策前做好調研和諮詢,以減少對基層市民造成的不便。
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實施前,我和新民黨將在地區繼續收集市民意見,以便向醫務衞生局及醫院管理局反映。
新民黨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