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健康人生/白內障治療有法 重拾清晰視界\眼科專科醫生 龐朝輝

  圖:白內障是指眼球內原本清澈透明的天然晶狀體出現渾濁,阻擋光線正常通過。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

白內障是不少長者眼睛健康的常見問題之一。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統計,白內障是全球主要的失明原因。當晶狀體因年齡或其他原因變得渾濁,影響光線進入眼睛,就會導致視力模糊,影像失真,甚至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閱讀、駕駛、看電視等。作為一名眼科醫生,筆者經常遇到病人問:「我是否需要做白內障手術?」「人工晶體有咩選擇?」今期「健康人生」將概述白內障及目前常見的人工晶體選擇,讓患者能根據生活習慣及視覺需要,做出合適的決定。

白內障是指眼球內原本清澈透明的天然晶狀體出現渾濁,阻擋光線正常通過。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亦可由糖尿病、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眼部創傷或遺傳因素引起。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重影、夜間視力變差、對光特別敏感(眩光)、色彩變淡或泛黃。

初期白內障可能影響不大,但當視力明顯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或安全時,建議考慮接受手術治療。曾經有位年逾七旬的伯伯告訴筆者,他以為自己老花眼加深,結果原來是白內障加劇,導致視力模糊,差點跌落樓梯。手術後,他感嘆:「原來世界咁清楚,顏色係可以咁鮮艷。」

白內障手術原理

現時於全球廣泛應用的「微創超聲波乳化白內障手術」(Phacoemulsification),已成為治療白內障的主流方法之一。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有超過一千萬宗白內障手術,大多數均採用此項技術。其原理是透過微創方式,安全且有效地移除渾濁的晶狀體,並植入清晰的人工晶體,恢復視力。

在手術過程中,眼科醫生會於眼角膜邊緣開一個約兩至三毫米的小切口,渾濁的晶狀體取出,再植入一個清晰的人工晶體(Intraocular Lens,IOL),以恢復視力。手術過程一般只需十至二十分鐘,屬於微創手術,病人術後可即日回家。

現今技術已非常成熟,手術風險低,併發症少。不少病人擔心手術會痛,其實整個過程只需要滴麻醉眼藥水,無需打針,基本上無痛。術後只需按醫生指示滴藥水,避免污水入眼和過度用眼,一般一至兩星期內已可恢復日常活動。

人工晶體的類型

植入人工晶體後的視力,與所選晶體種類有關。根據不同需要,目前常見的人工晶體大致分為以下四類:

單焦點人工晶體(Monofocal IOL)

這是最常見的基本型人工晶體,手術後病人一般可清晰看遠,但看近仍需佩戴老花眼鏡。適合日常活動以遠距離為主,如散步、看電視。

多焦點人工晶體(Multifocal IOL)

這類人工晶體設計上有多個焦距,使病人可以同時看清近、中、遠距離,大大減低對眼鏡的依賴。不過,有部分人可能會出現光暈(halo)或眩光(glare),尤其在夜間駕駛時較明顯。好處是對生活獨立性有很大提升,特別適合不想依賴眼鏡的人士。

延展焦距人工晶體(Extended Depth of Focus,EDOF IOL)

EDOF晶體是一種較新型的設計,它不像傳統多焦晶體將焦距分開,而是拉長景深,使得從中距離到遠距離都能提供自然過渡的視覺效果。視覺質素較穩定,夜間眩光問題較少。雖然對近距離(例如閱讀)未必如多焦晶體般清晰,但整體日常應用表現理想。對於經常駕駛、工作需要與人溝通的病人,這類晶體是不錯的選擇。

散光矯正人工晶體(Toric IOL)

適合有角膜散光的病人,能同時矯正散光及白內障問題,提高術後裸眼視力。部分病人可考慮結合散光矯正與多焦或延展焦距功能,達至更佳效果。

如何選擇適合晶體

人工晶體的選擇需要根據病人的視力需要、生活習慣、職業要求及預算作出考慮,並與眼科醫生詳細溝通。例如:

喜歡閱讀、長時間使用手機或電腦,可考慮多焦點或EDOF晶體。

夜間駕駛多、對視覺清晰度要求高者,或會偏好EDOF或單焦點晶體。

希望最大程度擺脫眼鏡,可考慮多焦晶體(需接受部分夜間光暈)。

術前術後注意事項

手術前,醫生會為病人進行全面眼科檢查,包括測量眼球長度、角膜弧度,以計算最合適的晶體度數。過程中亦會與病人深入溝通視覺需要,幫助制定合適方案。

手術後,需按醫生指示使用眼藥水及避免揉眼,並按時覆診,確保恢復順利。部分病人初期可能會有輕微異物感或眼乾現象,屬正常情況,數天內會逐漸改善。千萬不要因為眼睛無明顯痛楚就中斷藥物或不覆診,以免影響療效。

眼睛是通往世界的窗戶,清晰的視力關乎生活便利,更影響我們感受生活的每一刻。白內障雖然是常見老化現象,但透過現代手術技術與多樣化的人工晶體選擇,不少病人術後視力大大提升,甚至比年輕時更清晰。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對白內障有更深入認識,並在面對治療選擇時更有信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