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中國外貿企出海 應對關稅戰\鄧 宇

  圖:中國企業深度布局東南亞市場,包括在泰國開設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

中國在全球產業鏈體系的競爭優勢凸顯,即便面對2018年特朗普1.0「貿易戰」和特朗普2.0「關稅戰」,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仍延續韌性,這是中國外貿企業的底氣。同時,外貿企業順應再全球化的潮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全方位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重構,不斷提升實力。

中國外貿企業短期將面臨「對等關稅」的負面衝擊及「陣痛期」,但中國的反制措施將發揮震懾作用,而且各方面的支持性措施將加快落地,為外貿企業保駕護航。

一、中國前瞻布局積極應對關稅戰衝擊

一方面,再全球化加速推進,中國前瞻性戰略布局。中國持續擴大對外直接投資,布局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和拉美等非歐美地區。2024年中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達1416億美元,較2010年增長215%。區域戰略布局來看,中國倡導共建「一帶一路」帶動沿線基建,而且促進中企在東南亞、中東、中亞、拉美及非洲等擴大投資,幫助當地建立新能源、電動車等的新興產業鏈。近年中國持續深化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相繼在印尼、泰國等布局電動車、光伏產業鏈,深度融入當地新興產業規劃。為應對關稅戰衝擊,中國堅定維護全球化,持續擴大與新興市場合作,這些區域具備廣闊市場和增長潛力,孕育新的投資機會,將為中企「出海」帶來新機遇。

世界對中國經濟依存度上升

另一方面,關稅戰難以持續,中國反制更顯底氣。中國擁有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具備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和難以替代的製造業產業鏈競爭優勢,本輪關稅戰也將難以持續,中美「脫鈎」不符合雙方利益。2024年中美雙邊貿易額6883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3610億美元,比2018年增11.7%。「對等關稅」本質上是美國尋求談判的籌碼,威脅全球貿易正常秩序,但這種方式已被歷史證明其荒謬和極大的破壞性。所謂的「脫鈎斷鏈」難以實現,且嚴重破壞國際貿易網絡。另外,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2000至2024年中國出口至發達經濟體的佔比降至55%,同期出口至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佔比升至45%。長期看,關稅戰難擋中國在高水平開放和「雙循環」戰略的深度布局。

深度布局「全球南方」市場

二、中國外貿企業的優勢及韌性充分顯現

其一,中國布局國際多元市場,供應鏈更有彈性。中國、東盟、拉美和非洲等「全球南方」代表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更快,在全球產業鏈和經貿體系的份額不斷攀升,新興國家區域內經貿合作明顯加快。以中國、東盟等為主要成員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及中國倡議的共建「一帶一路」和擴員後的「金磚+」,成為再全球化的主力軍。近年來,中國深度布局東南亞,加強經貿合作。截至2023年末,中國對東盟製造業的直接投資存量達568.6億美元,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7400家(包含非製造業)。中國同東南亞、拉美及非洲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深度融合,將凸顯中國的供應鏈彈性,而關稅戰反將促使愈來愈多的國家加強區域內貿易,特別是尋求同中國的經貿合作。美國在全球進出口貿易的份額雖較高,但美國貿易對外依存度高,短期內無法找到完全進口替代。美國「對等關稅」引發的負面衝擊雖給全球產業鏈帶來陣痛,但中國供應鏈體系更有彈性優勢,過去經受住2018年貿易戰的嚴峻考驗,本輪關稅戰將增強中企在全球市場的經營和投資能力。

其二,外貿企業競爭優勢顯現,發展更具韌性。中國在交易量最大的22種中間品中,有20種處於領先地位。同時,中企在數字經濟和新型消費領域引領新模式,包括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業務也在海外擴大布局。調研顯示,中國上市企業的海外營收主要由機械設備、電子、基礎化工、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汽車等行業貢獻,其中有264家上市公司2023年海外業務收入佔總營收超過70%,主要集中在電子、機械設備、醫藥生物和輕工製造。中企的跨國經營能力持續增強,產品和服務競爭力也同步提升,以「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出口規模持續增長即是中國企業「出海」的成功示範。中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和競爭優勢,最終「對等關稅」帶來的商品成本將轉嫁回流到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比較而言,中國商品價廉物美優勢將在關稅戰背景下進一步顯現,經過壓力測試後的發展韌性將增強。

提高全球經營韌性 強化監管

三、堅定支持中國外貿企業有效應對關稅戰

面對當前關稅戰的嚴峻形勢,中國外貿企業需要增強適應國際複雜環境的能力,保持清晰的戰略和策略選擇。建議外貿企業做好四點工作:一是緊跟國家戰略布局,研判風險形勢,精準掌握東道國的產業投資、勞工保護、稅收等政策,綜合制定跨國經營和投資策略,充分利用各項支持貿易發展的政策舉措,結合跨境結算、融資、保險等便利化服務提升「出海」效能;二是增強全球經營韌性,着眼於提升跨國經營和投資能力,不斷升級貿易產品和服務,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穩步有序推動產業鏈、資金鏈「出海」,發掘新市場、利用新模式,篩選穩定可靠的上下游供應商及合作方,充分保障供應鏈和資金鏈安全;三是強化監管合規,面對關稅戰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企需高度重視政策和市場風險,提升監管合規、政策法律的研究應對能力,警惕二級關稅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制裁合規風險;四是深化同中資金融機構合作,為應對「出海」新形勢和更大範圍及更複雜的投融資需求,外貿企業更需要借助金融工具來實現全球投融資管理,防範各類金融風險,提升跨境投融資水平。

關稅戰持續發酵,中國外貿企業需做好中長期準備。建議各界加大支持外貿企業穩健運行,從四個層面着手:一是加強區域內經貿合作,充分利用RCEP、「一帶一路」及「金磚」等區域內經貿合作機制,以及境外自貿區、保稅區及境內自貿區等各類高水平開放平台、優惠關稅政策,並優化海關、跨境投融資及出口退稅等政策便利,積極幫助外貿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二是加大力度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建立完善外貿轉內銷的配套政策、平台及稅收減免措施,搭建外貿企業拓內銷平台,在市場准入、渠道開拓、財政稅收、金融服務保障等方面加大對外貿企業拓內銷的幫助力度;三是加強涉外法律及合規支持,加快建立完善支持外貿企業的涉外法律及政策合規支持機制,提供更加完備的涉外法律諮詢及相關服務,增強外貿企業合規意識,防範關稅戰衍生風險;四是加強外貿企業金融服務,推出針對性的專項金融支持政策,優化完善跨境結算、匯率避險服務保障措施,對外貿企業提供更便捷、較低利率的專項信貸政策,盡快推出貿易融資、中小型外貿企業專項貸款,降低外貿企業的融資及結算成本,保障外貿企業供應鏈穩定和安全。

四、前景展望

美國關稅政策搖擺不定,對中國外貿企業帶來挑戰。中國堅決反制美國「對等關稅」,並着手推出穩外貿各項支持性政策。外部看,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國際貿易體系發生劇變,依託上海構建促進人民幣全球循環使用的貿易投資服務體系具有戰略意義,高水平、高能級的「金融+貿易+開放」的格局將賦能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實現更高能級的發展,從而為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保駕護航。

內部看,要做好應對關稅戰的中長期準備,支持外貿企業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助力外貿企業更好適應外部形勢變化,鍛造發展韌性和國際競爭力。相信,隨着各方面政策舉措落地,在多元化市場布局、國內市場拓展以及價值鏈地位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中國外貿整體運行將更加穩健,也將推動中國外貿企業在應對關稅戰的過程中破局求變、闖關突圍。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