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樓市新態/重組市建局 加快市區重建\汪敦敬

  圖:市建局若能重新定位,以新的角色去處理市區重建問題,方能解決未來十年出現的重大挑戰。

去年11月筆者撰文建議市建局若能重新定位,以新的角色去處理市區重建問題,方能解決未來十年出現的重大挑戰。有關意見得到市場回響,大多認同筆者的建議,十分感謝!就一些討論的提問,筆者嘗試更深入去闡述個人看法。

筆者建議,市建局由近似發展商模式改變為重建市區的策劃者與牽頭召集人,並以房產信託基金的份額給業主去替代重建補償,以及團結其他發展商合作重建市區。

該建議的目的在於,香港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愈來愈多,其中不少正在日益殘破中,而市區重建局現在是以發展商模式運營,造成重建社區的速度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未來將會面對龐大而嚴重的社會問題。

最近筆者與一個老牌發展商吃晚飯,他認為自從廉政公署設立之後,香港鹹水樓(用海水拌和混凝土去建屋)才絕跡。當鹹水樓的樓齡過了臨界點之後,建築結構其實會急速腐蝕惡化。當然,市建局用發展商模式第一個缺點就是需要龐大的資金。當下政府財政緊絀,應找一個新的融資方法去處理大量的重建問題。

以上建議的好處包括:

1)以房產信託基金持份給業主代替搬遷費賠償,對於缺錢的市建局而言,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2)對參與的發展商亦等於不需要付出地價成本,只需付出建築成本以換取有關發展地盤的房產信託基金股份。

3)整個概念能否成功其實是在乎一點:對業主來說,雖然失去重建的現金賠償,但能得到發展地盤的股份,不用擔心賣平了難向家人交代。而一些愈殘舊的唐樓業主,他們接受的機會也較大,不需要困在以前「市道好的時候小業主不肯賣;市道不好的時候發展商不敢起」的狀況中,市道好不好都有相對較佳的重建量。

4)小業主當然有風險,但相信很多業主都肯作投資,最重要的是公平及解釋清楚。

5)政府包括市建局的召集和牽頭角色十分重要,市場要有信心才會參與計劃,政府的公信力可以發揮到關鍵作用,整個流程包括建築進度與股價表現都需要官方給予信心。

6)有關概念是用房產信託基金去取代賠償和地價,因為是一個基金份額性質,中間自然可以轉讓的,過程中假設小業主短期需要資金,可將手頭上的份額轉售作資金回籠、又或者用股份抵押得到借貸周轉,證券的用途正是在這些建設上作出合理的融資效應。

7)筆者認為政府大刀闊斧去為市區重建注入新概念,是十分值得的,新途徑可以產生很多龐大的新供應。而這種參與方法亦可培養一班建築商參與及擔當發展商的角色,在活化市場上是有刺激及提振作用。\(作者為祥益地產總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