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專欄寫到,企業發展面對前方沒路時要開闢新路;走到一半陷入瓶頸,被逼到牆角時,要勇於撞出新路。雖然窮途未必末路,但更重要的是,企業能否在有路可走的時候提前布局,一路向前再開大路?這裏所指的不單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決心,而且是主動轉型與被動轉型的分別,更是聚沙成塔、眾志成城的轉型。
筆者3月份去了一趟成都,發現不少建成十幾、二十年老樓,舊貌換新顏。例如槐樹街2號的四川出版大廈已變身數位文化產業園,從傳統辦公樓蛻變成一處資源分享、高效協同的文化產業生態體系。四川出版大廈的重建更新,反映中國經濟第二輪轉型時代畫面。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傳統企業在新時代下的轉型升級已是無法迴避。
一直以來,技術、市場和政策都是左右業務轉型的要素,我們也理解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矛盾、感到困難,但我認為這些都不致命,最致命是過時卻不願意改變認知,也正是主動擁抱轉型和被形勢倒迫轉型的分別。其中一個鮮明例子就是兩大膠片龍頭美國柯達和日本富士的故事。
須克服惰性認知
2012年宣布破產的柯達,很多人都說是因其漠視數碼相機的崛起。無疑柯達發展數碼相機的起步較遲,但憑過硬技術,仍於2005年擠進美國數碼相機銷售排行第一,但導致其最終失敗的原因是錯判未來,全心投入數碼沖印業務,沒意識到相片生態的改變是人們不再「列印」相片,而是直接用手機「瀏覽」照片,可說是太在意於保存其核心沖印業務,結果贏錯賽道。
反之,富士在2003年毅然大刀闊斧轉型,開拓醫療健康領域全新業務,用核心技術創造截然不同的新賽道,最終成功轉型為一家全球健康科技企業,年收入達189億美元,業務涵蓋影像、高性能材料、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實現第二增長曲線。
從這個故事裏,筆者總結出一個轉型邏輯:敏銳的市場洞察配合技術深耕和複用,再加上勇敢的戰略性布局,並且要有敢於壯士斷臂的勇氣,捨棄對現有利潤溫床的眷戀,避免對未來變化認知的惰性,在時代浪潮淹來、企業從發展高峰即將下墜之前,提前布局、主動出擊,在轉型中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惰性認知帶來的另一個壞處是,那怕有轉型意識卻光想不做,往往以「難」為藉口,不敢走出舒適圈。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兩個月前發布了一份報告,內地中小企上雲率只有30%左右;而在工業、交通、能源這些傳統行業,比例還不到20%。反觀國家的數位基礎設施幾乎是全球第一,我們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頻網路,5G網路覆蓋全國97%的縣級以上城市。有這麼強大的數位化基建,卻還有七成中小企離數字化那麼遙遠,這是否代表數位化很艱難?
但看看現在人工智能時代,連義烏的老闆都用DeepSeek做跨國生意,為什麼還有企業仍然用Excel管理客戶數據?巴比饅頭創始人劉會平只是初中畢業,卻能利用數位化去賣饅頭並上市,最近又研究AI,嘗試把DeepSeek用到餐飲場景,其原因很簡單直接:「知道什麼有用,那就往死裏學。」
企業家要避免有認知的惰性,也正如上一篇專欄文章所說,亦要相信身邊有很多企業家願意跟你一起撞破南牆與「難牆」,這也是中國企業家最高貴的品質,就是並肩共贏的協同,攜手共開大路。
今年1月,DeepSeek遭受每秒超過2.3億次的黑客攻擊,360安全大腦、華為雲的泰山防控、阿里雲的算力調度演算法等老一輩互聯網企業聯合進行多層次、多維度流量清洗,成功守護DeepSeek這個後輩。上月,中國出口企業面對訂單驟然縮減的危難,電商平台和商超出手,京東推出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採購計劃;盒馬開放綠色入駐通道;拼多多公布千億元扶持中小商家大計;華潤萬家、永輝超市也開放管道,攜手助力外貿企業應對衝擊。
上述兩個例子,不單說明老一輩企業家對後輩的關心、有能力的大企願與中小企共患難的胸懷,而且每個企業在開大路的時候,既遇對手也遇朋友,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進入「系統競爭」的階段,不是「勝者王,敗者寇」的零和博弈,考驗的也不是一家企業的能力,而是一群企業能不能協同進化,聚沙成塔、眾志成城地一起轉型。
(作者為天九企服董事長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