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世紀以上寫專欄的歷史中,我也有一兩次脫稿的瘀事,當編輯先生在「死線」催稿時,真的嚇出一身冷汗,並為無法彌補而頹喪者久之。
自此採取了保險機制,包括在日曆上登記發稿紀錄,自己提早一天發稿。
早一天發稿最具成效,稿子發出後,頓感輕鬆,沒有了趕死線的緊張和匆遽,多了時間修飾和糾錯。
粵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之樓台會》中祝英台唱:「早到一日梁家婦,遲來三日馬家娘。」可見早一天之重要。
儒勒·凡爾勒的《八十日環遊世界》,故事說福格先生如能在八十天內完成環遊世界便可贏得賭注,在歷盡艱險後還是遲了一天。在大感沮喪後發現因時差關係,日子還沒有過。故事被拍成電影後,讀者和觀眾都為這結果大為歡欣。
但衝死線的結果不是常常如此幸運,在最近的特朗普關稅苛例中,加拿大一製造商在關稅生效前一天趕起了一批貨,本來預計可以及時免稅過關,誰知路上大塞車,過了時間,要繳大筆稅款。
衝死線會死許多細胞,能早一天還是早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