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香港22萬劏房戶在逼仄空間蜷縮時,一家中資企業正用「社區客廳」試圖改善基層生活─華潤隆地創紀錄以約120日打造了目前全港最大「社區客廳」,將土瓜灣養老院舊址變為民生樞紐。
社區客廳既有讓單親媽媽每月省數百元開支的共享廚房,也有讓劏房兒童展露笑顏的「第二書房」,同樣是劏房戶的善意「交換站」。社區客廳通過資源整合與創新模式,為基層社群的生活帶來切實的改變。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章芸菲 葉紫翎
特區政府最新調研顯示,全港約有11萬間劏房,涉及高達約22萬劏房戶。該批劏房戶分散在深水埗、土瓜灣等區域,其居住環境欠佳,私人空間嚴重不足,更無餘力承擔社區活動成本。特區政府提出「社區客廳」計劃,旨在解決劏房戶缺乏公共活動空間的問題。華潤隆地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華潤隆地副總經理周明在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採訪時說,企業43年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取於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當特區政府提出「精準扶貧」計劃時,華潤隆地第一時間作出了響應。他表示,社區客廳項目的直接契機源於特區政府的精準幫扶政策。
參與活動儲積分 換食物日用品
「社區客廳是一個『放大版的家』」。社工鄭先生介紹,在社區客廳一樓,有一間名為「土膳巷」的「食物銀行」,居民可憑每日簽到、參與活動積分兌換米糧、洗衣液等食品和日用品。鄭先生透露,未來將擴大服務至九龍城及土瓜灣區低收入家庭,並針對少數族裔推出清真食品櫃及中文班,讓不同背景居民都能感受到支持。
鄭先生說,用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形成「使用─貢獻─獎勵」的良性循環。
廚房備餐間爐具齊全 方便煮食
除了有柴米油鹽,劏房戶在社區客廳也感受到濃濃人情味,並親身體會到生活發生改變。正在領取綜援家庭的劉小姐一家四口,包括一位約5歲孩子,目前擠居在約200方呎的劏房,屋內僅容一張雙層床、洗衣機和冰箱。由於空間十分有限,爐具甚至都未有位置擺放。劉小姐在社區客廳使用最多的區域是廚房備餐間。在廚房備餐間,配備有爐具以及其他烹飪所需用品。在這裏,劏房戶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積分換取免費米糧調味料,更將客廳變成「第二個家」。
設遊戲區域 小孩社交玩樂天地
此外,社區客廳設有遊戲區域,劉小姐的孩子在這得到了一個理想的娛樂空間,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擴展社交圈子。在過去,由於居住空間狹窄,家長忙於各類家庭事務,家中的玩具亦不多,劉小姐的孩子較少有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
而現在,孩子在此做功課、玩耍,家長則利用廚具準備餐食。值得一提的是,社區客廳設有功課輔導班,解決部分家長「無力指導功課」的焦慮。
談及社區客廳為劏房戶生活帶來的最大改變,鄭先生表示,活動空間得到明顯改善,人的情緒也會明顯轉佳。上述提及的劉小姐,由於長期在狹小的劏房面對着長者和小孩,承擔照顧者的角色,時常倍感壓力。「在社區客廳有許多綠色植物,溫馨的布置令她能夠紓緩生活壓力。另外,她有說到,孩子認識新朋友後開朗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