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一,年輕人又有了新玩法──「撿搭子旅遊」,這有點像旅行團的落地成團──在目的地組團出遊,但省去了旅行團這個「中間商」,遊客自行在社交平台上聯絡組團。從網友的經驗看,「撿搭子」存在一定風險,「撿」到聊得來的,一路歡歌笑語,如果「撿」了個脾氣不對付的,旅遊樂趣就大打折扣,要是遇「搭」不淑,好端端一趟旅遊反而多出一堆麻煩、惹一肚子氣。
「搭子」其實自古就有。楊六郎麾下大將焦贊和孟良,本是結義弟兄,行軍打仗形影不離,人稱「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可謂大宋好搭子。佛家講因緣。對於某種結果而言,「因」為內在因素,「緣」為外在助力。這幾年「搭子」吃香,吃飯搭子、電影搭子等紛紛湧現,主因是互聯網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
一些原先不可能接觸的人,如天南海北的兩個宅人,因為互聯網變得熟絡。一些原先無法成為朋友的理由,比如都喜歡在晚上遛狗,借由旅遊社交平台,有了一次見面,多次相約,成就一對好搭子。互聯網也會讓一些原本牢固的關係趨於斷裂。同住一個屋檐下的家人,各個捧手機、對電腦,全神貫注於遠方的「搭子」,對身邊親人視如空氣。異地的好友,偶有相會的機會,本該特別珍視,卻因在網上「天天見」而興味索然,退化為可有可無的「搭子」。
當人們天生的陪伴需求在垂直細分中成為不同於同事合作,又比傳統友誼更稀薄更精準的搭子關係,我們進入了「萬事皆可搭」的時代。與傳統友誼相比,搭子關係是短暫的,搭子之間不抱長期親密關係的期待,更不適用「朋友有通財之義」「過命的交情」等友誼倫理。在搭子關係中如何自處或相處呢?綜合網友的經驗教訓,一事一搭、界限分明,好聚好散、「及時止損」,大概便是「搭子相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