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瓜 園/「造神」生意\蓬 山

前幾天,知名科學家顏寧「叕」一次在社交平台上,投訴有自媒體在網上製造她的假簡歷。之所以說「叕」,是因為這幾年,她已多次進行類似投訴,可以說不勝其擾。然而此類造假卻稗草般野蠻生長,難以除根。

這些謠言有個特點,它們並非詆毀、污衊,反而是高調肉麻地吹捧。譬如,顏寧就被貼上了「學霸女神」「天才少女」等許多標籤。還有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韋東奕,前幾年意外走紅,被稱為「韋神」。這位異常低調、醉心學問的青年學者,被無端裹挾進大量謠言當中,如「六個博士四個月搞不定的難題,韋東奕一晚上解決」「哈佛大學打破百年校規,免試英語破格錄取韋東奕」等。

造謠者還振振有詞,標榜這些都是「正能量」,是為了致敬名人,為了激勵大眾,真可謂「用心良苦」。其實不過仍是流量買賣罷了。把名人工具化,當成吸睛引流的營銷手段。任憑誰,遇到這種事,都不會感到高興。

對於純淨的空氣而言,濃烈的香水味與臭豆腐的味道一樣,都是一種污染。捧殺式造神,同樣構成侵害名譽。又如,近日中國造「猛龍」戰機大發神威,於是又有所謂「埃及沙特連夜發來詢價單」。去年中國新一代隱身戰機試飛時,網上便馬上流出所謂「五角大樓緊急加夜班,華盛頓夜大堵車」。類似「雞湯爽文」,滿足了某些情緒價值。但中國強軍重器的突飛猛進,是大批科研成員踏實辛勤工作的結果,完全不需要「假新聞」來進行某種「鍍金」加持,否則反而是極大不尊重。

類似內容,稍加查證不難識破。然而一些網絡平台裝聾作啞,默許縱容了「雞湯流量」「雞血流量」的傳播。這不僅破壞了網絡生態,也影響了平台的公信力。長遠來看,因小失大。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