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環保胡琴登國家大劇院 香港中樂團6月赴京津巡演

  上圖:閻惠昌(左起)、香港中樂團理事會主席賴顯榮、徐慧、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介紹今次北京及天津巡演情況。下圖:香港中樂團將在6月於北京天津展開巡演。\資料圖片

香港中樂團將於今年6月13日至18日前赴北京及天津舉行三場「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5」內地巡演,包括於北京藝術中心的《笙與管風琴的對話》(6月13日)、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周·秦·漢·唐》(6月15日)以及與天津音樂學院交流、於天津音樂廳舉行的《名家名曲會津門》(6月18日)演出。\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是次巡演邀得多位享譽國際的音樂家參與演出,包括管風琴家沈媛,被國際聲樂界稱為「中西合璧的夜鶯」的女高音演唱家吳碧霞,香港大提琴家李垂誼,獲格林美獎提名的笙演奏家吳彤,二胡演奏家、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陳軍及著名男高音、天津音樂學院院長王宏偉,聯合樂團的笙首席陳奕濰、嗩吶首席馬瑋謙、笙助理首席魏慎甫、管子演奏家秦吉濤,呈獻三場音樂盛會,藉此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民樂聯袂管風琴合奏

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介紹,今次巡演的節目體現出香港中樂團立足於香港這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之下融貫中西的特點,比如《笙與管風琴的對話》,他提到,民族樂團與管風琴這樣的「西方樂器之王」合作演奏中國原創音樂是十分罕見的,「這不僅是東西文化的交流和對話,也體現出我們中國古老的藝術在世界文化發展上的影響力。」而《周·秦·漢·唐》則是香港中樂團相隔14年後再度登上殿堂級音樂廳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整場音樂會通過歷史上四個重要的朝代周、秦、漢、唐,來對中國歷史進行回顧,演出曲目包括樂團助理藝術總監兼常任指揮周熙杰創作的《周溯》、彭修文作曲的幻想曲《秦·兵馬俑》、樂團首任音樂總監吳大江作曲的《胡笳十八拍》以及香港中樂團委約趙麟創作的中樂版《度》作世界首演。其中《度》將由李垂誼與吳彤合作演奏。《名家名曲會津門》則由陳軍和王宏偉搭檔香港中樂團演出。

此外,閻惠昌還提到,今年9月香港中樂團將演奏「絲語·琵琶」音樂會作為新樂季開季音樂會,通過古今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與相互理解過程,展示從古至今以琵琶為首的抱彈類樂器在各地域文化生態中衍生的風格迥異的敘事性作品。

今次內地巡演,香港中樂團將繼續使用他們自己研發的環保胡琴,香港中樂團胡琴演奏家徐慧表示,環保胡琴以可再生物料代替蛇皮,不僅環保,也避免了傳統胡琴在去海外演出時可能遇到的部分國家不准攜帶蛇皮入境的情況,同時統一了樂團20多把胡琴的音色,可以很好的適應不同環境的變化。其中一款鼎式高胡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認證。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表示,目前環保胡琴已經推廣銷售至香港、內地、台灣、新加坡、比利時等地,未來期待能進一步擴大影響。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