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雙方就彼此關切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的溝通,達成了多項重要共識,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一成果不僅是中美關係緩和的重要信號,也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穩定預期。此次會談的積極意義在於,它標誌着中美兩國在複雜博弈中選擇以對話替代對抗,以合作化解分歧,為未來的互動模式樹立了標杆,同時也為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修復提供了契機。
此次會談釋放出的信號清晰而明確:中美雙方均意識到,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已無法解決當前的經貿矛盾,唯有通過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方式,才能找到平衡點。從會談結果看,雙方在關稅調整、貿易平衡、產業合作等核心議題上達成初步共識,尤其是美方取消共計91%加徵關稅,中方相應取消91%反制關稅;美方暫停實施24%的「對等關稅」,中方也相應暫停實施24%反制關稅,這一舉措直接緩解了兩國經貿面臨的不確定性。此外,雙方一致同意建立經貿磋商機制,這意味着中美經貿關係將從「對抗性博弈」轉向「制度化合作」。這種機制化安排不僅有助於及時解決具體問題,也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分歧提供了對話平台。
經貿會談達共識是最佳例子
會談的另一個重要信號在於,雙方都展現出對全球經濟穩定的重視。美國近期的高關稅政策不僅衝擊了本國經濟,也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嚴重干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發表的報告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2.8%,其中美國關稅政策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被列為關鍵變量。在此背景下,中美通過會談釋放出「穩定預期」的積極信號,有助於緩解市場對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擔憂。世貿組織總幹事伊維拉表示,此次會談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不僅對中美兩國意義重大,也對全球最脆弱的經濟體具有深遠影響。這表明,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政策選擇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復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次會談的突破性意義在於,它打破了近年來中美經貿關係的僵局,為兩國關係注入了新的動力。自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戰以來,中美之間的摩擦始終圍繞關稅、市場准入、技術競爭等核心議題展開,雙方在缺乏有效溝通機制的情況下,矛盾不斷升級。而此次會談不僅體現了中方一貫的「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惠互利」原則,也標誌着美國終於意識到,唯有通過對話才能避免零和博弈的困局。中方在會談立場既體現了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決心,也展現了對國際公平正義的堅守。與此同時,美方在會談中展現出一定的靈活性,尤其是在關稅調整方面的讓步,表明其國內政治和經濟壓力已迫使決策者重新評估對華強硬政策的代價。
另一重要意義在於,它為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打開了新窗口。儘管雙方在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競爭仍不可避免,但會談中提及的「拉長合作清單,做大合作蛋糕」表明,雙方願意探索共同利益的交匯點。例如,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等全球性議題上,中美合作潛力巨大。如果雙方能夠將部分資源從「脫鈎斷鏈」的對抗中轉移至「競合共存」的合作框架下,不僅能提升兩國經濟效率,也將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雖然此次會談取得積極成果,但中美關係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雙方在核心技術領域的競爭難以徹底消除。美國對華實施的出口管制、技術封鎖等政策,以及中國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決定了兩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博弈將是長期的。如何在競爭中避免「新冷戰」式的對立,是雙方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其次,美國國內政治的不確定性仍是潛在風險。特朗普政府面臨的中期選舉壓力,以及部分政治力量對華強硬的立場,可能導致美方在後續執行協議時出現反覆。因此,中方需保持戰略定力,既不能因短期成果而放鬆警惕,也不能因美方的反覆無常而放棄合作的努力。
後續行動落實是考驗
此外,全球供應鏈的重構趨勢也將對中美關係產生深遠影響。美國加徵關稅後,部分企業已開始調整供應鏈布局,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種「去中國化」的趨勢若持續加劇,可能削弱中美經貿合作的基礎。從經濟效率角度看,完全「脫鈎」既不現實,也不符合雙方利益。此次會談達成的關稅調整協議,正是對這一趨勢的糾偏,表明中美雙方都意識到,維持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韌性才是最優選擇。
然而,真正的考驗在於後續行動的落實。中美雙方需要以此次會談為契機,進一步深化互信,擴大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特別是,美國必須摒棄零和思維,將中國視為合作夥伴而非戰略對手。唯有如此,中美關係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國際格局中找到新的平衡點,為兩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