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5年初以來,特朗普政府2.0時期的中美關稅博弈呈現出愈發激烈且複雜的態勢,對兩國乃至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和特朗普政府1.0時期的貿易博弈相比,2.0時期的貿易博弈的重要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意義上是國運之戰。
首先是加關稅的節奏比較快,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的時候,他從2017年1月上任,中美的關稅博弈實際上到了2018年3月份才正式開始。中間經過了一年多時間的博弈和接觸,有一個比較長的相互試探過程。而特朗普政府2.0時期中美的關稅博弈實際上在他上台之後馬上開打。特朗普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1月21日就開始加關稅,中間沒有經過什麼接觸、試探和妥協。
第二個特點是稅率加得特別高,經很多人的測算,第一個任期內特朗普幾次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最後的綜合水平,不同的人測算有所不同,有的人測算在13.7%,有的人測算到了19.3%,但是都沒有超過20%的水平,對於雙方之間的經貿往來有影響,但是沒有很大的影響,中美之間的貿易還在繼續發展。而在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上來就加了20%,然後加到54%,再後加到84%、105%、145%,部分商品稅率達到265%。這個稅率是空前的,可能會導致中美之間的貿易完全脫鈎。
第三個特點是特朗普出台措施非常的衝動,做事沒有制約。特朗普在第一個任期之內,雖然對各個國家加關稅,但總體上還是相對比較謹慎的,或者說他受到了身邊官員的高度牽制和制約,不能夠隨心所欲。而第二個任期則不然,那些可能對他構成制約的人已經被趕走了,他現在身邊的這些人都是對他高度聽話的,對他拚命吹捧。在這種情況下,他加關稅沒有制約,所以加起來非常衝動,任性而為。現在美國把關稅加到這麼高,其實也是讓自己非常難受。
影響全球產業鏈布局
中美經貿關係的走向不僅影響兩國,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中美關稅政策的調整對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供應鏈布局調整:為規避關稅,許多企業開始調整供應鏈布局,加速向南亞、東南亞、墨西哥等地區轉移產能,形成「中國+1」或近岸外包模式。如蘋果公司加速在印度布局生產新的蘋果手機。這雖在短期內有助於企業避險,但從長期看,推高了全球貿易成本,還可能導致部分產業供應鏈的斷裂風險增加,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國際貿易增速或降至2.1%。
產業成本增加:美國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使中國出口企業成本大幅上升,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下降。同時,中國對美國的反制措施也讓美國相關產業進口成本增加。以服裝類商品為例,美國調整政策後,關稅成本大幅增加,這些成本最終可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全球消費市場。
技術領域競爭加劇:在關稅政策調整背景下,中美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美國試圖通過關稅等手段遏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如在半導體、5G等領域對中國企業進行限制和打壓。這促使全球科技產業鏈出現一定程度的分裂和重組,各國企業不得不重新評估技術合作關係和供應鏈安全性,加大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以尋求自主可控的技術發展路徑。
中國加大研發 突破困局
中國企業和產業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應對變化,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對美國單一市場的依賴。加速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國市場。同時,挖掘內需潛力,利用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轉向「雙循環」發展模式,如海爾通過下沉渠道覆蓋縣域市場。
供應鏈優化與重構:進行產能轉移與區域化布局,通過在海外建廠或與當地企業合作,實現生產的本地化,如鋰電池公司欣旺達在印度、越南等設立生產基地。推動供應鏈國產化,提高關鍵零部件和技術的自給率,降低外部依賴,如半導體企業加速28納米(nm)國產化,中微公司刻蝕機打入台積電供應鏈。
技術創新與升級:加大研發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實現國產替代,例如華為研發佔比超20%突破技術封鎖,半導體領域2025年研發投入超5000億元人民幣。推動產業向綠色與智能化轉型,發展新能源、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如2024年1月至8月,「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同比增長66.9%,佔全國出口比重提升1.7個百分點。芯片產業不斷升級突破。長遠來看,貿易博弈對促進中國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政策協同與合規管理:充分利用自貿區政策,享受關稅優惠和貿易便利化措施,如海南自貿港「零關稅中轉倉」可降稅15%。積極申請關稅豁免與利用金融支持政策,緩解關稅壓力,如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獲批關稅豁免案例超1200件,推出「關稅應對專項貸款」。幫助企業應對關稅衝擊。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企業需要靈活應對各種挑戰,通過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參與到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去。這樣不僅可以緩解中美經貿摩擦帶來的壓力,還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對企業來說,在錯綜複雜的迷霧當中,先看清前進的道路,保持樂觀的態度,然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www.if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