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金融觀察/培育新質生產力 經濟添動能\鄧 宇

  圖:香港經濟發展持續向好,今年首季訪港旅客約1200萬人次,按年增長9%。

香港大力推進國際創科中心建設,聚焦包括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科技,發揮研發實力及高端科研人才匯聚的優勢,依託發達的資本市場及金融資源集聚的功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同時,香港不斷加大引資引企引才的力度,在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和「A+H」熱潮帶動下,資本市場持續活躍。

香港經濟發展繼續向好,2025年首季GDP增長3.1%超預期,預計全年有望實現2%至3%的增長區間目標。展望未來,面對內外各類風險挑戰,實現香港經濟金融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在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和新質生產力。

一、經濟延續穩健增長態勢

其一,經濟延續穩健增長,潛力空間更大。香港經濟保持較快增長,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升3.1%,比去年第四季度加快0.6個百分點,並創5季新高。最大亮點是貨物貿易,首季貨品出口總額按年上升8.7%,進口上升7.4%,兩者表現同樣遠高於去年第四季升幅。

其二,訪港旅遊吸引力大增,拉動消費增長。特區政府組織一系列文旅活動,除了傳統的美食、購物、生態觀光等,還創新推出演唱會經濟、大熊貓熱及文化藝術展覽等文旅新業態。今年首季約1200萬人次旅客訪港,按年增長9%。

其三,大力吸引重點企業,拓展在港投資布局。投資推廣署在2021年6月成立家族辦公室專責團隊,為有意在港開業的家族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日前,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公布新一批共18家重點企業名單,其中有15家企業來自內地,所有企業承諾在香港設立全球或地區總部,或建立研發中心。連同此前引進的66家重點企業,這些企業未來數年在香港投資約500億元,創造逾2萬個就業機會。

擴大研發 加碼人工智能

二、投資熱度和吸引力持續上升

一是資本市場表現活躍,紅利持續顯現。2024年香港迎來71宗新股上市,共籌集870億元,在全球排名第四。為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證監會與港交所推出「科企專線」,以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此外,港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請人指南》,以說明這兩類公司在採用不同投票權架構上市時,將被視為已滿足《主板上市規則》第8A章所列的創新產業公司規定及外界認可規定。今年首季新上市公司共17家,募資176.80億元,按年增2.69倍。

二是加快培育耐心資本,擴大研發優勢。近年來,特區政府在創科研發的投入規模超2000億元,連續兩年研發支出佔GDP比重超過1%。2024年施政報告宣布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及未來產業。2022年特區政府設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香港增長組合、大灣區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和共同投資基金等多隻基金,總額度達620億元。該公司已投資90家科創企業及超過100個項目。

三是持續加碼人工智能,保持領先地位。香港擁有發展人工智能的獨特優勢及深厚的科研土壤。科學園和數碼港已集中800多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去年共吸引上百家人工智能企業落戶。特區政府積極推進AI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支持加速在數碼港建立人工智能超級計算中心,預計將在2026年啟動首個階段,並且計劃三年投資30億元資助AI發展,幫助本地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利用高效能計算資源,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突破。

支援中小企 優化穩樓市

三、需要關注及支援的重點領域

第一,關注中小企面臨的經營挑戰,加強支援力度。近年來,香港經濟產業及本地零售消費市場轉變加快,外部環境更趨複雜,不少中小企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生產力促進局公布2025年第二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本季綜合營商指數較上季微升1.0至43.8,指數與過去數季相若,反映在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下,香港中小企的整體營商信心仍然維持保守。特區政府先後推出多項支援中小企的政策措施,金管局也聯合銀行業推出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協助更多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融資。

第二,關注樓市面臨的結構性變化,優化穩樓市政策。香港樓市受益於政策優化及內地在港置業投資需求增長,住房及租賃市場維持一定升幅。截至2024年底,香港私人住宅落成量近2.43萬伙,按年增長75%。銷售方面,發展商採取具競爭力的定價策略,刺激新盤成交,連帶二手住宅買賣也增加。租賃方面,受惠於特區政府引才、學生住屋需求以及「轉買為租」的趨勢,各類住宅物業的回報率均上升。但香港樓市也有隱憂,仲量聯行《2025年第一季市場概覽》報告指出,受到市場需求減弱及新供應龐大等因素影響,大部分香港商業及住宅物業的價格持續下跌,整體寫字樓空置率上升,租金下跌。未來需要主動推出穩樓市的政策措施,借助政策鬆綁、金融條件及市場需求改善,助力樓市回穩。

第三,關注零售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推動零售消費轉型。內地城市聚焦消費新業態,創新推出大量消費場景,文旅+、互聯網+、綠色消費、品質消費等興起,商家營銷更富吸引力,線上和線下緊密融合,這些經驗值得香港零售業借鑒。受港人北上消費及內地居民消費多元化等影響,今年首季度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按年下跌6.5%。香港零售管理協會認為,整體零售銷售仍然困難,未來需要不斷求變,適應新的消費生態和模式,從服務方式、消費場景和服務素質等各方面優化。

第四,關注「關稅戰」的負面衝擊,提早推出支援措施。2024年香港貿易總額達1.3萬億美元,在全球經濟體中位居第七。在2018至2023年,香港十大出口及進口目的地當中,有八個為亞洲或中東市場。特朗普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衝擊全球經貿體系,中長期引發的負面效應將持續發酵,貨運代理、貿易平台或中小型貿易企業,均可能受到負面影響。香港有必要加快打造跨國供應鏈中心,在貿易融資和跨境支付結算等方面提供便利、擴大融資支持,並且善於利用國家「一帶一路」布局,幫助貿易平台及企業拓展多元市場,增強進出口貿易韌性。

創新求變 拓展多元市場

四、前景展望

全球經貿格局加速演變,如何抓住發展機遇及主動轉型變革是決定香港經濟走向的關鍵要素。

從市場和企業自身來看,一方面要更快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摒棄守舊的思維慣性,敢於運用新業態和新模式,在創新求變中發掘新的增長機會,同時充分利用香港的發展優勢,增強投資信心,向外拓展更多元的市場。另一方面,各界需要在特殊時期給予政策支援,包括引領企業加快綠色和數字化轉型,廣泛參與到香港國際創科中心建設,支持打造跨國供應鏈中心、綠色航運及大宗商品交易圈,既鞏固已有的傳統優勢,也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

從金融服務的角度來看,當前香港經濟穩健增長和各方面政策利好不斷,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轉型期,迫切需要加大金融服務支持。

一是加大金融服務創新,緊跟內地和香港互聯互通新政策,深度參與互換通、南北雙向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跨境理財通等、跨境支付等新業務。

二是因地制宜做好「五篇大文章」,積極推動包括貿易融資、綠色及可持續金融、科創金融等創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強化支持香港的創科產業、綠色及數字化轉型,加強支持香港中小企業、銀髮經濟以及社會民生領域。

三是深化跨境聯動,立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及香港資本市場回暖的新趨勢,發揮「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金融租賃」等全方位聯動的牌照優勢,支持內地企業赴港上市,全方位服務企業出海。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謹代表個人觀點)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