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中美雙方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了關鍵的經貿高層會談,雙方宣布達成一項為期90天的「休戰」協議,決定大幅下調彼此間的高額關稅。這是美國特朗普總統自4月2日推出全球「對等關稅」計劃以來,中美雙方在關稅方面最重要的緩和信號。
對於中美雙方而言,日內瓦協議無疑是雙贏局面,它令中美經濟前景更為明朗,有利於雙方規模龐大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群體。同時它也為雙方未來的經貿談判奠定一個良好開局,為雙方通過磋商解決經貿領域問題和重塑雙邊經貿關係帶來希望。
但是,中美日內瓦協議的達成並未完全清除雙邊乃至對現有全球貿易體系的巨大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全面地看待這個協議,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後手。
協議更像是停火而並非止戰
協議的達成並不意味着特朗普總統對於改造全球貿易體系構想的動搖。儘管這次全球對等關稅計劃的推行並未達到當初預想的效果,但是特朗普總統仍然算是邁出了改造全球貿易體系的第一步─目前幾乎美國所有的貿易夥伴都被課以10%的「對等關稅」,而且普遍預期未來通過雙邊談判將其降至更低水準的難度不小。事實上,可能很多中小貿易夥伴未來可能會被迫接受高於10%的「對等關稅」,特別是如果它們缺乏足夠談判籌碼的話。
更重要的是,此次逼迫特朗普總統轉向的根本原因是美國金融市場的動盪。在中美日內瓦協議達成後的數周時間內,美國的幾大股票指數幾乎收復了4月2日以來的全部失地,表明金融市場對於較低水準「對等關稅」的容忍態度。如果特朗普總統利用關稅改變全球貿易體系的構想不變,那麼「對等關稅」非常有可能在金融市場進一步穩定之後捲土重來,通過這種「溫水煮蛙」的手法不斷將關稅推高,最終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水準。從這個意義講,美國的這場對全球的關稅戰並未結束。
全球貿易體系演變的可能性
假設特朗普總統如上述預想的那樣持續升級單邊關稅政策,全球貿易體系未來可能有三種演化的情景:
第一種情景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向全球擴散,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也以各種名義採取更多的關稅和非關稅貿易保護措施,築起貿易保護主義高牆進行彼此隔離。這種情況無疑對美國最為有利,因為在各國都存在高關稅的情況下,製造業產能必然向那些具有國內大市場的經濟體轉移,而美國可以藉此更快速地達到製造業回流的目的。
第二種情景是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成功地將其與貿易夥伴隔離,但是美國以外的經濟體選擇深化和升級當前以自由貿易為原則的貿易體系。這樣的情況顯然對美國最為不利,儘管美國可以憑藉龐大的國內市場吸引一部分製造業回流,但是在其最為看重的高端製造業上則可能出現技術競爭力落後的情況,因為海外開放的自由貿易市場更能夠培育出先進生產力。
第三種情景則是全球貿易體系的碎片化,即一些經濟體主動或被動選擇與美國站在一起,對其他貿易夥伴採取各種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同時也有更多的經濟體依然堅持自由貿易原則,並在此基礎上深化彼此間的市場開放。
與第一和第二種情景相比,第三種情景實現的可能性更高。它意味着未來一個更為錯綜複雜的全球貿易體系的形成。事實上,美國也非常在意中國未來在新的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地位。據海外權威媒體報道,美國在4月9日之後開始與各個貿易夥伴進行雙邊談判時,幾乎都會涉及對方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試圖通過施加壓力迫使對方在中美間選邊站隊。這意味着中國需要積極應對,去爭取對自己最為有利的結果。
中國的應對方案
對於中國而言,如果想讓自己在日趨碎片化的全球貿易體系中佔據相對有利位置,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事情。
首先,中國經濟需要在面臨嚴峻外部挑戰時站穩腳跟。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難免會對雙邊貿易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壓低中國的總需求。此時政府應當同時使用逆周期工具與推進結構性改革,通過擴大國內總需求來穩定經濟增長。對於中國這個體量的經濟體,穩定的中高速增長必然為其貿易夥伴帶來更多的經貿機會,令它們可以對沖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負面衝擊,最終會讓它們更為堅定地與中國站在一起堅持多邊自由貿易。
其次,中國也需要與貿易夥伴友好協商解決相互間的貿易問題。目前中國與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夥伴之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貿易爭端。中國需要加強雙邊磋商,在維護自身合理利益的同時也正視自身的問題和考慮對方的訴求,力爭達到雙贏的磋商結果。例如在解決與歐盟電動車領域的貿易爭端中,中國可以考慮通過引入最低出口價格或出口配額等措施,避免本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過度競爭。這不僅能夠爭取重要貿易夥伴的支持,同時也可以對國內產業的整合注入動力。
最後,在處理與美國的貿易關係時,中方應當在堅定立場的同時保持對雙邊磋商開放態度。與美國的日內瓦協議證明,雙方能夠通過協商找到共同利益,將政策造成的損害降至更低水準。未來雙方需要繼續堅持靈活務實的態度,在管控分歧的基礎上通過對話令雙邊經貿關係的重大調整得以穩步進行,而中美之間的良性互動也將會對全球經濟產生正面的溢出效應。(作者為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國際金融論壇官網:www.if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