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詳情頁

柳絮紛飛/悲壯的三文魚之跳\小 冰

一直以來喜歡吃三文魚,而今我更在乎三文魚的生平。北美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有一處三文魚瀑布,遠道而去看牠們跳水。

這些三文魚來自加拿大,牠們游過海峽,穿過山澗河流,破浪激流險灘,游到這裏往高處逆流而跳。河水泛着白泡,水流洶湧,礁石陡峭,嘩嘩的水聲。

有些稍小的三文魚力量欠佳,反覆衝刺也跳不上來;有些跳上來了,幾斤重的身體叭地一聲摔在石頭上,或者再彈回去,或者彈向另一塊石頭,再叭叭兩聲,傷了或者死了;有些剛好跳進水潭,便向着更高更陡峭的上游繼續前進。

我在岸上有訴說不盡的感慨,多想助牠們一臂之力,多想托住牠們別被激浪沖下去。何必這樣悲壯呢?牠們讓我的心,因那一次次奮勇的跳躍而痛。又何必這樣淒美呢?牠們明知道那些舉動可能通向一條不歸路。

終於回到故里的三文魚,開始停止進食。成對地用尾鰭在砂礫上剷出一個坑,在那裏完成授精產卵,之後或者精疲力竭地死去,或者以跳躍的方式自殺,留下屍身給小魚當食物。

把受精卵埋在砂礫中,免於捕食者的傷害。三十天,可見兩個黑點的眼睛;四十天,淡淡的黑色脊柱出現了;六十天,開始分泌一種酶以幫助軟化卵殼;九十天,成熟的胚胎從砂礫中爬出;一百天,魚苗游向較為緩和的水潭,準備適應湍急的河流和浩瀚的海洋;四五年後強壯了,從海洋洄游出生地產卵。

一生只為趕路,就算幼年在平緩的潭裏,也只為了長到有足夠的力量游向大海;就算在大海的幾年很自在,那也是為了跳上岩石養精蓄銳。向死而生,一次次被礁石阻擋,被險灘攔截,被激流沖走,依然堅持一搏生死地跳躍,帶着遍體鱗傷的身體,還要執著地、堅忍不拔地前行,只為回到出生地繁衍後代。

常規下,三文魚在每年的九月十月產卵,據說繁忙時段河面擠得黑壓壓的,幾乎觸手可及。那天才四月中旬,牠們為何要急於趕路呢?

三文魚的產卵條件非常嚴苛,環境要靜,水質要清,水流要急,水溫要在五至七攝氏度左右,底部要砂礫地。據研究機構統計,每對雌雄三文魚一次能產卵四千來個,孵化出八百來條小魚,在淡水裏生活兩年後剩下兩百條游向大海,四年後洄游淡水河的只有十來條,能到達故里產卵的只有兩條。

印第安人敬重三文魚,當地不時可見三文魚圖騰,以及用之命名的三文魚公園、三文魚山、三文魚河、三文魚大道。三文魚,是他們心中甘於奉獻的精神。

友情鏈接